刘以安委员:职业教育应从源头破除体制障碍

2021年03月04日15:18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 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南京3月4日电 (记者朱殿平)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时期”,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但与此同时,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职业教育“天花板”等问题仍然存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建议,从优化顶层设计、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等方面破题,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

刘以安委员说,当前职业教育呈现多头管理,不同类型学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难以形成职教发展的整体合力。他建议,从源头上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体制障碍,构建政行企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优化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明确“中职基础、高职主体、本科引领、硕士试点”的办学定位,推进五年制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同时,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职业技能人才数量需求库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数据库,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专业人才;推动普通高中与职业中等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进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在产教融合上,刘以安委员建议,进一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积极推进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共同组建若干个职业教育集团,按专业群建设模式,由优势专业学校牵头,组建新的职教集团,大力发展与产业发展导向相适应、国内一流的特色专业群,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享平台。譬如,建设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的项目,推广“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实现教学标准与产业标准、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全面对接,实现企业生产项目资源向教学资源的快速转化,学校实训基地向生产车间和科研基地的快速转化,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刘以安委员建议,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设立兼职教师“流动编制”和兼职教育资源库,完善企业高技能技术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双导师制度和双向互聘机制。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此外,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允许院校自主分配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技术服务、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刘以安委员还提出,应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我们可以探索在部分基层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选聘、国有企业招聘中破除本科学历以上的条款,允许具有相当学历水平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选拔范围。”他建议,应着力破除就业环节中的政策性障碍,加快推动就业机会均等化,减少各类就业不公平现象,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 

(责编:唐璐璐、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