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至7日,第二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在南京召开,提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南京将继续推进“绿色南京”战略,实施公园城市建设行动。
南京老城沿秦淮河、明城墙和长江而生,已有2000余年历史,老城如何添新绿?建“口袋公园”,是近年各地更新老城、提升居住幸福指数的可行性尝试。“口袋公园”是城市中规模较小的绿色开放空间,兼具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提供居民休闲空间的功能。相较于中型、大型公园,“口袋公园”的精髓是规模小巧、选址灵活,能巧妙盘活城市较小空地或闲置空间,见缝“插”绿,不必大修大建,不会破坏城市原有结构。
近年来,“口袋公园”遍地开花,多地纷纷将其纳入老城更新的一部分,补齐曾经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一时疏忽的绿色指数,把绿色还给城市。今年,苏州将新建、改造21个口袋公园,南京计划设置10处小型城市客厅,大的200多平方米,小的几十平方米。
从城市对“口袋公园”的青睐可以看出,除眼前的经济效益,长远的生态效益成为城市新发展课题。绿色植被是城市天然的吸水海绵、防风墙,能增强城市的防风抗洪能力。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每年夏季城市洪涝频发是各地重视生态效益的一大原因。生态问题倒逼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绿色发展,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韧性。
城市和自然从来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舒服自在”,城市才能宜居。“口袋公园”在为城市添绿的过程中,也将“人”安排进来,把城市公共空间还给“人”,通过修建体育活动场所、娱乐空间等方式,让居民有休憩交谈的场所、老年儿童有日间活动的户外空间。摩根士丹利发布蓝皮书报告《中国城市化2.0:超级都市圈》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升至75%。城市向外发展是未来中国不可逆的前进方向,提升城市宜居性愈加彰显出重要性,居民满意是城市化的最终指向。
“口袋公园”成城市潮流趋势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说明我国城市化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不再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是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城市、人、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期待更多“口袋公园”“长”在城市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