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探索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1年04月12日08:16  来源:淮安区报
 
原标题:我区探索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

  “刚把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时,感觉不到跟社区的紧密联系。现在不一样了,社区就在身边,自己也能更好地服务居民。”范钱阔亮是一名党员,家住恩来社区,他现在感觉与党组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与社区居民越来越像一家人。他经营的口腔诊所全年为社区70岁以上老人免费保健牙齿,诊所现已有3名党员,向社区党委提出了成立党支部的申请。

  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周恩来总理诞生地的优势,把周恩来精神作为加强社区治理的品牌内核,从建设温暖组织、凝聚温暖合力、提供温暖服务、营造温暖环境、弘扬温暖文化5个方面,在恩来社区试点探索新模式,并提炼形成“党建引领、温暖治理”参考标准30条,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共建共享实践路径。

  “五个温暖”重塑社区治理

  社区老党员刘佩章既是“党员中心户”,也是一名“楼栋管家”。他挂钩的一户人家由于家庭变故,家中只有一位老人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刘佩章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经常帮助老人接送孩子上学、辅导作业。“这一家人被他照顾得很好。”邻居们纷纷点赞。像刘佩章这样的“楼栋管家”社区还有很多,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0多岁。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社区都面临着邻里间不熟络而交流不畅、基础设施老化损毁、公共空间被侵占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居民在社区的归属感、参与感、获得感不强。恩来社区位于古城区和新城区的接合处,面积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人,社区内既有未改造的老旧社区,也有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原先是全区基础设施最差、群众反映意见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

  面对上述情况,提升社区党组织核心战斗力成为关键。我区在恩来社区试点探索“五个温暖”社区治理新模式:筑牢战斗堡垒,发挥引领作用,建设温暖组织;有事一同商量,众人一起去办,凝聚温暖合力;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提供温暖服务;创优交往空间,提升发展活力,营造温暖环境;创建精神家园,增强社区认同,弘扬温暖文化。

  “现在,1000余名社区居民主动参加志愿服务;178个居民楼栋逐一选聘‘楼栋管家’;去年已解决违建拆除等难题12个……”恩来社区党委书记邱跃中介绍。

  如今,一个环境优美、居民和谐、治理有效、安居乐业的温暖家园已展现出现实模样。

  恩来精神社区落地生根

  “一天夜里,暴雨如注,她一晚上没合眼,盯着水位。当水位到达车库警戒线时,她迅速通知其他社区干部,连夜挨家挨户上门通知挪车,避免了600多辆电动车被淹。”提到社区执勤干部宋静,居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2019年以来,我区将学习传承周恩来精神和推动社区治理高度融合,以周恩来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与基层善治融合共进,把党的组织体系深深嵌入社区治理结构,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为民服务功能。

  恩来社区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成立“红领物业”联合党支部,并在理论说唱团、文艺队等群众社团中成立功能型党组织13个,有效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社区党委牵头,成立“海棠同心圆”党建联盟,吸纳16个单位党组织参加,实现工作联动、资源共享、活动联办。选聘60户“党员中心户”,每户联系周围10名左右党员,共发动320名党员按照责任区域联系服务群众,在推进周恩来精神落地生根中彰显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善治探索特色新路

  在恩来社区试点基础上,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道、各社区特质,探索创新各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淮城街道下关社区突出仁义文化,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志愿者、辖区单位和业主等各类群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使社会治理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初步形成“组织联建、事务联商、社区联治、服务联动”的格局。

  河下街道穿运社区致力于挖掘运河文化,塑造社区品质——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永远跟党走;水滴石穿,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水乳交融,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构建融洽干群关系;奔腾不息,大胆探索、敢为人先,谱写振兴发展新篇章。

  山阳街道关天培社区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元素,利用民族英雄关天培这一资源,传承爱国基因,引领社区治理,形成党旗飘扬全社区、为民服务暖社区、模范作用在社区、齐心协力建社区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党建引领、温暖治理’参考标准有30条,各街道、社区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予以实施。我们正在制定实施意见,即将在全区街道、社区推广此项工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郭春生介绍。(王正道 杨 尚 王怀扣 黄 洁)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