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肉价不能再跌了,再跌养殖户就不愿意养了。”13日南京一肉摊摊主这么说。记者买了块腿肉,19元一斤,第一感觉是又便宜了,上周买时还是22元、23元一斤。这“1”字打头的猪肉价格真的久违了。
猪肉不到二十元一斤,一般人又能吃得起了。想想去年春节前肉价在三十几元钱时舍不得买了腌香肠的窘迫,就跟做梦似的。9日发布的3月份CPI显示,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下跌18.4%,江苏同比下跌14.9%。来自江苏省发改委的监测数据显示,去年2月份江苏集贸市场精瘦肉零售均价创出35.72元/斤的历史最高价,今年4月5日为25.65元/斤,跌幅28%。
餐饮消费终端的肉价变化还没有那么灵敏。昨天记者去一家小餐馆吃排骨饭,“时蔬炖排骨豪份”还是28元一份。“我们的价目牌哪能频繁变动?价格下来了,每块排骨会剁大一些;价格上去了,就会剁小点儿。”老板娘说,店里用排骨大、小来调节利润。这种行为也能理解,毕竟去年肉价高时,店家生意难做,以丰补歉正常。
肉价快速地从“吃不起”变为“吃得起”,不得不佩服政府“想干什么事总能干成”的执行力。从2019年下半年全国自上而下多举措促进恢复生猪产能以来,生猪生产恢复可以说超预期,预计今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0%以上,二季度还将继续较大幅度增长,按目前势头,下半年生猪存栏即可以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拿江苏来说,去年末生猪存栏1375万头,同比增长138%。日前我省印发了2021年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明确今年目标是到年底保持在1300万头以上。
但是,随着猪肉供应的警报彻底解除,快速下跌的肉价正大幅收缩养殖端的利润空间,显示供需平衡的天平在向供这一端倾斜。
养殖端的生猪出栏价、屠宰企业的白条肉出厂价、批发市场的批发价、集贸市场的零售价、餐饮企业的消费价,体现了整个生猪产业链的“冷暖”情况。目前看,最上游养殖端的生猪出栏价跌幅最大,其跌势向下游传导存在时间差,呈现递减态势。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郭丹丹对记者说,近日随着东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生猪出栏价率先跌破每斤“十元”的红色警戒线,养殖户心理防线正逐渐坍塌。据卓创最新数据,4月7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价跌至11.3元/斤,较1月4日暴跌44%。而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局部地区相继出现9.9元/斤左右的低价。
如此低的生猪出栏价意味着什么?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监测显示,今年3月31日这一周,全国生猪养殖的头均利润再降至655元,较去年2月第二周2354元的最高头均利润大降1699元,降幅72%,也就是说,最高利润的近2/3已随着猪价下跌而“烟消云散”了。
而省发改委的规模生猪成本收益动态调查显示,3月份,江苏生猪养殖头均总产值3394元,同比下降22.3%;头均养殖总成本2713元,同比增加21.9%,产值与成本的“一降一增”导致养殖户头均净利润同比下降68%,降至682元。
“自繁自养的养殖户盈利情况已处于近两年最低值,买来仔猪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则已亏损。”郭丹丹说。
一个健康的生猪产业链,需要维持各环节都有合理的利润可赚。消费者与养殖户,“手心手背都是肉”,防止“肉贵伤民”与防止“肉贱伤农”都是政府调控生猪生产的职责。目前,养殖户对生猪行情前景较为悲观,如果未来肉价进一步深跌,政府调控该如何出招?
是时候未雨绸缪拟定一些预案了。起码一些刺激养猪的政策,如,对规模养殖的现金奖励政策是否该考虑有序退出了?毕竟,生猪养殖市场的良性运转最终还要靠市场自身规律来决定,就效率而言,政府“有形之手”终究难比“市场先生”。
而且,必须铭记一个教训:这一轮创历史最高价的“猪周期”发作,始作俑者是一些地方过度执行环保“禁限养”政策,人为地打破了市场供需平衡致使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失灵,也就是说“有形之手”伸太长了。这是用巨大代价换来的前车之鉴,如不很好汲取,不仅居民端不牢“肉碗”,就连猪也禁不起折腾。(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