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一农民自建“苏中抗战史料馆”

2021年04月25日18:03  来源: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江苏一农民自建“苏中抗战史料馆” 多名将军为他题词

交汇点讯 听说海门三星镇有家“苏中抗战史料馆”,4月23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驱车前往,导航的尽头,却是一幢3层的农家楼。

“中共早期党员茅珵就是我们海门人,被国民党关押在镇江军法会审处时,他大义凛然,写诗明志——凌晨坐待传名姓,便好长歌赴断头……”史料馆内,馆长兼讲解员季真正为瑞祥小学的孩子们讲述历史故事。带队老师谢文峰告诉记者,学校经常会组织少先队员到这里参观。

史料馆分为3个展厅,以时间为轴,展示着1100多幅珍贵图片以及大量书籍、报纸等历史资料。一楼大厅,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题写的“苏中抗战史料馆”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一座馆藏颇丰的史料馆怎会出现在乡野之间?一名普通农民又如何与将军产生交集?

“我搜集红色史料,是因为大伯季瑞祥。”季真一边说,一边把记者带到季瑞祥烈士的展板前,“大伯是共产党员,在家乡组织游击队打日本鬼子,当过游击队长、乡长、区长。家里为他订过一门婚事,他却说‘我做的事会影响家庭,等革命胜利了再结婚’。28岁牺牲时,大伯无儿无女。”

尽管大伯牺牲16年后季真才出生,这位未曾谋面的亲人却深刻影响了他一生。从记事起,季真就一遍遍听家人讲起大伯的故事,也无数次看到家人为大伯伤心落泪。6岁那年清明节,他和姐姐乘一条小船,来到离家10公里外的海门烈士馆。“烈士馆里烈士很多,大伯就在2楼东室东墙第一位。”季真被深深震撼,“原来海门有这么多像大伯一样的英雄!”

作为烈士家属,季真知道,每名烈士的背后,都有一群既为他们骄傲又为他们伤心的亲人。少年时代开始,他日渐痴迷红色故事。16岁初中毕业,季真走上工作岗位,干过民兵排长、钳工,也当过销售员、石油供应站站长,走南闯北之余,他总会想办法到各地的新华书店、党史办、旧书摊搜集红色史料。

但因史料不足,许多烈士的故事犹如残缺的拼图。“我的家庭:我一生尽心革命,未尝稍懈,对于你们既没有丝毫补助,又缺少经常联系,所以我死后不应视我为家庭的一分子而为我悲伤,你们应该继续我志而奋斗……”一次偶然机会,季真读到中共五大代表、海门籍烈士徐玮的遗书,被烈士高尚的情怀感动得泪流满面,彻夜不眠。他作出决定:搜集资料补齐“拼图”,在徐玮烈士诞辰110周年出书纪念。

季真多方打听得知,《徐玮同志之死》的作者万正在广州;徐玮烈士战友、时年104岁的陆立之在安徽滁州;徐玮烈士的墓则位于杭州……他背起行囊辗转多个城市,在南京,仅为找到光华门海福巷,就转了两辆出租车,走了五六站路,花费3个多小时。历经1年多的资料搜集、整理、校对、复核,2013年,讲述徐玮烈士事迹的《江海英烈主义花》如期出版,至今累计发行近万册。

“搜集史料,就是和时间赛跑,等不起、慢不得。”史料馆展示的抗战歌曲《苏中是中国人的苏中》词谱,就是季真“抢”来的,“2015年,听说瑞祥敬老院有个90多岁的抗战老兵会唱濒临失传的抗战歌谣,我立即赶过去。老人劲头十足,用启海话唱了一遍,我赶紧用录音机录下来,又请海门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郁雷根据录音整理出词谱。”

史料馆里,更令人震撼的,是数百张烈士遗像组成的照片墙。照片上的脸庞大多年轻,眼神坚毅、充满力量。“只要能找到照片,我会千方百计去找,现在搜集了300多张烈士遗像。”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季真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这名烈士叫朱晦吾,海门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名飞行员,飞驼峰航线时牺牲。我们没能联系上他的家人,正通过各种途径寻找。”

季真不是一个人在寻找。2011年,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县市级烈士研究会——海门烈士研究会,先后有90名会员加入,出版会刊27期、超过200万字,季真个人主编出版的书籍就有21部。这些年,为了搜集史料、出版书籍、建史料馆,他累计花费近300万元。

这份执着,打动了一群将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先后11次为季真的红色文化事业题词。福建省军区原政委陆凤彬少将在《江海英烈主义花》的序言中写道:“季真同志不是一个腰缠万贯的企业家,而是海门乡间的一介布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一直过着清贫而朴素的生活,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故纸堆中,值不值?“搜集红色史料,不仅仅是为了告慰英灵,也是为社会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季真说,庆祝建党100周年,他准备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办一个报纸展,让更多人走进历史,感知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交汇点记者 徐超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