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旧小区里新装了休息椅,市民中心缓解停车难,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子女有了“四点半”课堂,留守儿童盼来了“梦想小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宁区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展“勇争一流我先上、破解难题我先干、服务发展我先行”的“三先”行动,居民群众几乎每一天都能发现家门口的细微变化。
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江宁全区3000多个党组织、7.3万余名党员,坚持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坚持“一线访民意、一线解难题、一线促发展”,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切实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为民便民,破解难题我先干
让办事像收取快递一样便捷,全省首个“政务快递柜”来了!
点击存件,选择业务,填写身份信息后,柜门自动弹开,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投递……一套流程走完,仅需两三分钟。5月14日上午,江宁区政务服务中心“政务快递柜”上线试运行,市民陈女士成为首名体验者。当天下午,她就收到“江宁市民中心”公众号发来的取件码,从“政务快递柜”取出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用快递柜收发政务材料,是江宁区行政审批局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创新实践。政务专员刘甘宁说,“政务快递柜”目前可办理11项业务,24小时服务,审批结果同城寄送,将“少等待”变成了“零等待”。未来200余项高频业务将陆续接入,并在各街道投放使用,真正把便民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办实事”必须先“找准事”,江宁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敬畏,扑下身心、沉到一线,广泛深入开展察民情、访民意工作,找准基层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基层一线喊响“破解难题我先干”。
关爱困境青少年,共青团江宁区委牵头开展“71·61”暖心工程,让党员和儿童“一对一”结成共同体;推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区卫健委组建20支流动接种队伍和7支临时接种队伍;针对辖区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真空期”问题,秣陵街道双金社区创办“四点半”课堂;方便老年人取药,江宁医院创新推出“按图索药”……突出“个性需求分类解决、共性需求统一落实”原则,江宁采用交心式走访、现场式服务、点穴式解难、菜单化办实事的“三式一化”工作法,对各类需求事项逐一把脉问症、细化方案。
群众“心急如焚”,党员干部就“如坐针毡”。为了方便市民办事停车,最近,江宁市民中心主动将工作人员车辆停放到周边停车场,“挤”出100个固定车位,每天方便800多社会车辆办事临停。“我们多跑腿,群众就少烦恼。”市民中心工作人员说。
惠企助企,服务发展我先行
4月26日,市民戴女士在江宁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异地代收代办模式,完成了位于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企业设立登记,实现南京首例企业登记“跨省通办”。“本来需要在两个省来回跑才能办成的事,现在一个窗口就能解决,这是实实在在地解难题、办实事。”戴女士激动地说。
紧扣江宁“十四五”时期“两区四地”发展定位和“五双战略”实施,围绕“七抓七提升”年度工作任务,江宁区梳理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现实短板,形成“勇争一流我先上”行动目标清单、“破解难题我先干”任务清单、“服务发展我先行”志愿服务清单等提质增效“三张清单”,900多条清单任务全部分解至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办实事”实现“补短板”、“增动能”。
以“海纳天下英才、智汇创新名城”为目标,把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江宁区委组织部高标准建设“海智湾·江宁”国际人才街区,免费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开放双创服务中心,布局初创载体空间及中试载体,构建覆盖安居、研习、创业等方面的“暖心7条”举措,定制感知江宁、职业培训等“6项专属”服务,目前已有100余名海外人才通过审核,54名人才正式入湾。
“推进21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119.5亿元”——这是滨江开发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和“三先”行动项目责任清单上的内容。园区专门制定出台《服务企业“马上就办”实施细则》,实行包干到部门、指定到个人,规定时限、建账挂号、全程问责。
围绕解决企业“招人难”,江宁高新区举办2021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并率先上线“智能招聘服务系统”,企业和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招聘和应聘。江苏中圣压力容器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人事主管现场点赞:“企业急难愁盼,园区马上就办!”
“为企业办实事,为高质量发展导航,力争‘十四五’园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前五强方阵。”江宁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聚焦高质量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助力创新成长等领域的117个问题,园区建立了一批“当标兵、建新功”事项清单,开展“百名干部百项攻坚”行动,在解决遗留问题、破解发展制约、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
聚心聚力,勇争一流我先上
“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部署要求,江宁区创造性地将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与“宁帮手”、“点位长”、“三微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前期探索经验、创新机制相结合,汇聚“办实事”的强大合力。
始建于1999年的天地新城是“超大型小区”,常住人口超2万户,人员结构复杂,群众需求多元。4月上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一个由社区党委牵头,党组织、网格、警务室、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服务“点位长”工作站应运而生。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成了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的“枢纽”。
“有问我来答、有事我来办、有难我来帮。”东山街道邵圣社区党委副书记王玲说,去年应对疫情,江宁将全区小区、企业、楼宇等划分为一个个点位。在“点位长”制基础上,今年社区成立工作站,通过发放七彩便民卡,建立网格微信群等渠道,打通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最后一米”。前不久,7旬老人姚惠宁买菜路过工作站,随口唠了句:“走到公交站足足一里路,有个地方歇歇脚该多好。”一周后,小区文化长廊就“多”出来几把长椅。
社区帮手、网格帮手、群众帮手等多支“帮手队伍”下沉到底——“宁帮手”体系是江宁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宁“进村入户面对面、文明实践手拉手”活动升级“1+11”志愿者包挂制度,每名志愿者在“宁帮手”的基础上包挂11户群众,聚心聚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制定“实践图”,明确5大方面、20项重点任务;拿出“项目书”,发布推进“四好”农路建设等20项“首批重点项目”;落实“工作法”,实施“四个一”,即锚定一个目标问题、建立一支工作专班、厘清一张任务清单、明确一套督导机制……用心学党史,真心办实事,江宁区委要求全区党员干部“不言苦、不畏难、不懈怠”。
“再学一遍权威著作、研读一部红色经典、开展一次党史授课、重走一次红色之路、挂钩一名困难群众、协办一条诉求工单、领办一件惠民实事”。最近,江宁原创锡剧《雨花谣》上演,再掀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江宁区委组织开展“七个一”特别行动,激励全区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铸牢信仰之魂,在服务发展中提升担当之能,努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江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现实成效,确保“十四五”开新局、起好步。(王世停 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