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扛起世界遗产责任担当 打造生态保护创新典范

马焘焘

2021年06月14日07:41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主题活动上致辞。人民网 马焘焘摄

6月,黄海滩涂,微咸的海风吹来,带着湿润的气息。盐城市大丰区斗龙港的村民吴大宝,正乘船进入滩涂捕捞泥螺。每年梅雨季节,正是黄海泥螺最肥美的时节,当地村民秉承祖辈的技艺,将泥螺变成重要的收入来源。

吴大宝赖以生存的黄海滩涂位于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境内,2019年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6月11日至12日,2021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正在江苏盐城开展,来自国内外的自然保护、林业、遗产提名地的专家学者等齐聚盐城,共话“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共建人与自然共同生命体”。

此次主题活动为何选择在盐城举办?近年来,盐城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为导向,科学有效的保护自然遗产,高标准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统一。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首个和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城市,盐城打造出了人口稠密地区保护自然生态的创新典范。

生态立市,坚守“两山”实践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榜单中,盐城位列第12位,1至2月统计中,盐城位列第17位,是江苏省唯一进入全国前20位的城市。

近年来,“盐城好空气”已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和生态品牌。2018年7月,盐城第七届市委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戴源首次提出“两海两绿”的发展路径。戴源要求,对于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盐城提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添绿、调绿、变绿”,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并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选择、路径抉择的根本遵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式投入、跟随式发展的传统模式,努力将盐城黄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等“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降尘”“减排”“添绿”... ...全市549个在建建筑工地、119个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全部建立施工工地扬尘管控动态清单,关退化工企业190户,2020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179亿千瓦时,约相当于减少533万吨标煤;森林覆盖面积528万亩,蓄积量1140万立方米,林木除尘降噪碳汇功能得到明显增强。同时盐城还出台了 《盐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饮用水安全保护条例》等6部市级法规,拧紧生态环保的刚性约束。

在“生态立市”的导向下,盐城各个辖县区积极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选择、路径抉择的根本遵循,建湖县、盐都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东台市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盐都区创成苏北唯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东台、射阳、阜宁、大丰、亭湖等5个开发区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保护世遗,形成创新范式

时间回到2019年7月5日,中国·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沿海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

申遗的历程对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曹路宝来说,可谓历历在目。“我们的申遗之路没有先例可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黄海湿地不仅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更是美丽江苏的典型风貌。曹路宝介绍,在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能够实现20多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融合共存,这是盐城对全球的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盐城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价值理念,也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保护自然生态提供了创新典范。

盐城坐拥江苏省最大的沿海滩涂面积以及最长海岸线,也曾面临着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的艰难取舍。当年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海湿地,盐城作出重要决策,放弃已经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放弃前期的投入以及未来的潜在价值,将黄海滩涂严格保护,这一做法得到了很多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

作为人口稠密地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理顺湿地保护机制、统一规划管理、明确保护措施,确保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活动,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知,盐城把老火车站改造成为黄海湿地博物馆,并配套建设湿地博物园,打造盐城的“湿地会客厅”。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到博物馆学习世遗知识、探索自然奥秘,到博物园学习认鸟、感受湿地,不断提升世遗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为推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政产学研”合作,盐城市政府牵头成立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设立黄海湿地研究院,着力打造集应用型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于一体的智库平台。6月11日,盐城和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园林设计院等高校院所进行了签约,推动中国盐城滨海湿地科学观测研究站、湿地可持续发展中心等建设,项目建设将为黄海湿地保护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位于黄海湿地的麋鹿野放区。李东明摄

共话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鸟类不会说话,但却用实际行动证明这片黄海湿地是它们理想的栖息家园。在盐城生活着世界珍禽丹顶鹤,全球仅存2000只左右,每年有近1000只来盐城越冬。今年5月初,科研人员在日常野外巡护时发现了两只成功孵化的小鹤,这是盐城连续第五年记录到丹顶鹤在越冬地野外自然繁殖。野外的自然繁殖加快了不迁徙野生丹顶鹤种群进程,少数丹顶鹤在盐城也成为了“留鸟”。

在黄海湿地,还生活着中国传统的神兽—麋鹿,俗称“四不像”。上世纪80年代,盐城从欧洲接回来39只麋鹿,通过保护、驯化和繁衍,已经超过6000只。如今的盐城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麋鹿种群数量、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库、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在保护湿地、珍禽和麋鹿的过程中,盐城并没有简单地把人类从保护区域中隔离开来,而是更加注重保持原生态,尊重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同时为了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盐城积极探索推动紫菜养殖向标准化、生态化方式转型升级,控制紫菜养殖规模,科学防治浒苔绿潮,并实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化与传承。

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之后,盐城人愈发关注这些珍稀动物的保护,保护区附近村民学会了辨鸟、护鸟,见到受伤受困的麋鹿或者鸟儿,总会第一时间进行救助,在麋鹿踩坏庄稼的时候,村民也会表示充分理解。目前,盐城沿海区域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的鱼塘越来越多,渔村逐渐变成了与麋鹿、鸟儿和谐共生的地方,很多鸟儿经常来到鱼塘进行觅食、休憩,世世代代的渔民们已经变成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守护者。

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盐城没有将世界自然遗产和人类活动简单割裂开来,而是强化系统思维、融合理念,在推动湿地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上进行有益探索,从而实现世界自然遗产的更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评价称,“盐城积极与国内国际战略合作,全面扎实开展湿地遗产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工作,‘世遗’品牌文章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张妍、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