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三管齐下构建“6+4+N”现代工业新体系

实体经济支撑有力、产业发展更加充分,聚力建设“实力徐州”。根据《“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我市将全力构建“6+4+N”现代工业新体系,打造全国工业转型示范区,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新产业培育壮大,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GDP突破10000亿元、工业产值突破10000亿元、工业开票突破10000亿元的“三个10000亿”目标,努力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三管齐下 精准发力
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
《“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突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双向开放,全力构建 “6+4+N”现代工业新体系。
何为“6+4+N”?即加快发展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4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
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是支柱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排头兵”。以“国际化、高端化”为方向,我市将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智能装备、特色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四大领域,培育“一超多强”的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完备且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布局,巩固我市“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到2025年,达到产值3000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
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之新,新在新趋势、新特点、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强化“一核五基地”新能源产业规划布局,以经开区、高新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辐射各大产业基地,牵动各类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新能源基地以及各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均实现产值1000亿元。
近年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建成了淮海大健康产业园、东湖医学产业园等平台载体。依托丰富资源优势和广阔市场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着力打造“两园四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布局,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主攻生物药、现代中药、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此外,集成电路与ICT和节能环保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在“十四五”时期持续发力。
新兴产业开新花,传统产业结新果。“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创新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钢铁冶金、绿色化工、建筑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努力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整体提升产业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配套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800亿至1000亿元。
抓住产业变革机遇,紧盯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是构建 “6+4+N”现代工业新体系的重要一环。结合徐州发展实际,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我市前瞻性提出“十四五”时期围绕安全(应急)、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等领域,培育一批增长势头猛、技术基础好、投资回报高、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我市将不断夯实大数据产业基础,发展关键技术,提高服务能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和吸纳能力的淮海经济区大数据发展生态产业链,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一核带动 三区协同
实施五大行动促提升
空间布局上,“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通过轴向延伸、板块集中,壮大一批10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经济增长带,形成 “一核带动、三区协同”的工业生产力布局。
“一核带动”即不断强化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融合核心区工业发展,集聚高端要素,引领创新,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新能源产业基地、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城融合示范区。同时,用核心带动周边,做优东部片区产业质态、深化西部片区产业转型、丰富东南片区产业内涵。
围绕推动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我市将深入实施产业提档、企业提能、投资提速、创新提质、数智提效“五大行动”,奋力推动全市工业规模总量、发展质态、产业集聚实现新跨越。
产业提档行动将在壮大六大新兴产业规模,巩固提升四大传统产业优势上不断发力,积极引导每个县区发展2—3个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打造一批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集群。企业提能行动将以健全梯度培育机制为抓手,持续实施分类培育,精准滴灌,大力培育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上企业和上市企业,加快构建合理的企业梯队。到2025年,培育1家3000亿、20家100亿级大企业集团,培育100家10亿级企业。投资提速行动将重点突出“招商引资1号工程”,开展工信招商,着力引进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高端产业项目。同时建立完善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库,每年实施不低于300项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后劲。
以创新带动提质,以数智实现提效。我市将深入推进工业强基工程,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加大制造业协同创新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创新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五年内重点产业链建设5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同时,围绕国家“3060”双碳目标,我市将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十四五”时期,我市还将加快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发展,建立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库,5年内实现超过30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
◎徐报融媒记者 朱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