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眸:南京,创新潮涌!

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现场发布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
南京跻身全球科研城市十强
位列第八!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
《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南京位居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十八位
较去年前进三位
国内排名保持第四!
刚刚过去的9月,在两项含金量极高的全球排行榜上,南京均获得较高名次,接连增添两张“金名片”。
近年来,南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从“十三五”之初明确提出“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抓基础、建生态、强应用,科技创新潮涌南京,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体制机制
夯实全面创新基础
城市硅巷是我市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科创载体和主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经过三年发展,目前全市备案硅巷载体面积124万平方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近1300家,产业集聚度超70%。
日前,一期工程完工亮相的百家湖硅巷,打造“无界限”开放式园区,形成30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利用主城闲置资源打造 “城市硅巷”,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共建科技创新港,首批挂牌4个“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整合全市高新园区……南京通过打造特色化创新空间“巷、港、湾、园”,促进科创载体提档升级。
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鸟瞰图。通讯员 秦硅萱 供图
近年来,南京重点优化科创载体建设机制、市场化激励机制和科技投入机制,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个人投入200万元,通过股权激励,还引进30多位领军人才、30多位资深专家加盟,组建科技人员持大股、政府和社会资本参股、产业需求导向、企业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政府投资收益奖励高校院所和创业团队机制,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共事”、成果和企业“共生”、科技和产业“共舞”。
在南京,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今年市委1号文件就提出,对独角兽、瞪羚企业等,连续三年按其当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每年制定八大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对牵头攻关任务或承担国家攻关项目的企业,按项目研发总投入的15%、最高1000万元给予支持。
扭住关键要素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9月23日,位于南京紫东麒麟科创园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式启用,迎来首批350余名2021级硕士和博士新生入住。这所科教融合特色学院,将致力于资源环境、空间天文、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未来能源与绿色制造等领域原始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9月23日,新生入住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孙中元 摄
人才是所有创新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南京突出人才驱动,建立市场化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人才“举荐制”,大胆选用“非共识性人才”;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特色精准服务,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磁场。
科创企业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让“科创森林”枝繁叶茂,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南京连续三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其中,“不见面审批”和全方位便民服务、工程建设项目“864”改革、“预审代办制”等一批示范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搭建“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流程再造、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推进惠企政策“即申即办”“免申即享”。
创新要素聚集,相互激发、分工协作,南京已形成创新“磁场效应”,释放创新爆发力。
依托优势资源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任督二脉”
近期,来自全国202家高校院所的1665名专家教授,作为江苏第九批“科技副总”正式上岗。其中,199名专家教授带着技术、成果、团队,来到南京相关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
“科技副总”充分发挥个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打开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入口”。他们给企业产品迭代升级、应用场景开拓送去了“及时雨”,朝着突破科技创新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任督二脉”的目标而努力。
持续推动创新名城建设,跑出了创新发展“加速度”。
据统计,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6年的62.5%提高到2020年的66.5%;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44家增至2020年的6507家、增长2.5倍;独角兽企业从2家增至15家,居全国第五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8年的3325家增至2020年的10042家,增长2倍。
以“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等为主题的灯光秀在我市地标建筑上演。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董家训 摄
特别是今年以来,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有力,新研机构建设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截至目前,全市净增规上企业665家,新增创投机构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万家,新增大学生就业人数23万人;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6%,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0.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同比增长40.4%。
科研人员正在位于江宁高新区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内,进行基因合成相关操作。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踏上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南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打造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硬核支撑。
内容来源 | 南报融媒体记者 马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