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眸:提升交通首位度,南京这么干!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交通是兴国之要
强国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豆干Sir 摄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这5年
是南京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最大
投资效益最好的5年
共完成投资2035亿元
交通建设投资
拉动超过5300亿元GDP
为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点围绕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运输服务”两个“升级版”,南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基本形成开放畅达、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服务和支撑南京都市圈、“强富美高”新南京和“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
过江通道建设“井喷”
建设数量接近此前两个5年的数量之和
“双主城”得到有力支撑
镜头一
10月2日傍晚,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完成首次混凝土浇筑。通讯员 赵懿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兴 摄
2021年10月2日17时,经过近22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主跨176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开始首次混凝土浇筑,这是目前在同类桥型跨径中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跨江大桥。
同一天,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隧道左线“建宁号”盾构机在地下14米完成了主体结构的拼装,下月即将开启“江底穿越之旅”。
解读
交通建设是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的先导基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建设过江通道,对于提高南京的城市首位度,实现江南江北的深度融合,促进江北新区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近年来南京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
江心洲长江大桥。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 摄
去年12月24日
江心洲长江大桥和上坝夹江大桥
同时建成通车
两座过江通道同时开通
不仅史无前例,而且意义非凡
南京从此正式开启
“双主城”发展的新格局
过去的5年,我市还先后开工建设和燕路、仙新路、建宁西路、龙潭等过江通道,建设数量接近此前两个5年的数量之和。
南京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跨江通道体系,支撑两岸融合和江北新区、自贸区与主城联动发展。
打造核心交通枢纽
全力提升“首位度”
镜头二
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迎来首波出港旅客。通讯员 吕妍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 摄
2020年7月30日早上6:45,随着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T1)首个出港航班JD5713准时起飞前往广西南宁,禄口机场正式实现双航站楼联合运行。机场客货保障能力分别达3000万人次/年、80万吨/年。
解读
国家对南京的定位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必须要扛起这个使命担当,为省内城市、周边城市提供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功能和服务。
南京提升交通首位度,必须把自己放到区域发展、国家全局、世界格局和未来维度中审视定位。
提升交通首位度的关键
是打造核心交通枢纽
全方位提高辐射链接能力
公铁空水
都在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发力
↓↓↓
禄口机场T1航站楼投入使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开启T1、T2“双航站楼”模式。通讯员 吕妍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 摄
去年正式获批的
《禄口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20版)》
将禄口国际机场定位为
长三角核心区域枢纽机场
同年7月
阔别6年的
T1航站楼“盛装归来”
随着双航站楼同时运行
南京的民航国际运输能力显著提升
铁路方面
以南京为中心构建的
“米”字形高铁网日渐成型
镇江、滁州、溧阳、马鞍山均已进入南京“半小时交通圈”,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正在建设的南沿江铁路,为“米”字形高铁网补上了重要的“一横”,它将串联起南京和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等苏南地区多个百强县。客运通道北沿江高铁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预计今年底开建的宁淮铁路南京段,不仅将让南京至淮安缩短至1小时,还将把宿迁、连云港、盐城一并揽入南京“1.5小时交通圈”。
航拍宁马高速改扩建工程大方互通,施工正有序推进。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高速公路方面
南京联系安徽的交通大动脉宁马高速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全线预计2023年底建成通车。
双向车道“四改八”后,宁马高速将从目前的日通行量5万辆发展到日通行能力10万辆。
同样“四改八”的宁合高速公路(张店枢纽至苏皖省界段)改扩建工程,今年年底就将建成。
加密轨道交通网
成为全国首个区区通地铁的城市
公交建设成“示范”
镜头三
宁句城际首列车接车仪式在镇江句容车辆段成功举行。 南报融媒体记者 姚强 崔晓 摄
上月10日起,丁香色的宁句城际列车穿梭在城东地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终于要通车啦!”沿线居民无不欢欣鼓舞。这条始于南京马群站、终于句容站的城际列车线路,是南京即将开通的第6条“S”开头的城际轨道交通,从句容市区到南京马群共计13个站点,只需要半小时到40分钟。
同时在进行不载客试运行的,除了宁句城际,还有从油坊桥至河西鱼嘴的南京地铁2号线西延线,按照计划,它们将于今年底正式投入运营。
解读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南京成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南京已经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网络、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延伸和补充、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多元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石臼湖上的地铁S9号线。高淳区委宣传部供图
过去5年
南京共建成地铁4号线一期
宁和线S3、宁溧线S7
宁高线S9及
麒麟有轨电车二号线
开工建设1号线北延线
5号线、6号线、7号线
宁句线S6、宁天线S8南延线等
成为全国首个
区区通地铁的城市
轨道里程达到395公里
南京轨道交通网不断加密
继续带动城乡经济与
区域经济发展共振
林琨 摄
市内交通方面
交通部门对幕府西路、东路等城市主干道公交站台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新增74个智能公交站台,新增地面公交运营线路158条、公交专用道里程67.5公里,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城际公交也在不断完善
5年来,南京累计开通18条省、市际毗邻公交线路,支撑跨界毗邻组团发展。宁镇、宁句2条城际公交线路车辆实载率基本稳定在60%左右。
铁路修到港口
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再突破
镜头四
10月1日上午10时,“环海168”驶离九江红光国际港,满载集装箱开往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九江红光国际港至南京龙潭港的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这是南京港开辟的又一条内陆货运航线,也是交通部门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又一落实行动。
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 摄
解读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南京沿江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98亿吨,其中,集装箱183万标箱;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289万吨。
尤其是2018年5月南京至长江出海口431公里的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后,不仅为构建高效畅通的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深化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南京港的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
今年1月23日,“国裕702”号成功在南京港停靠。这是南京史上首艘船长突破230米、7万吨级的运输船舶驶入南京,长江黄金航道“黄金效能”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正得益于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直通南京的建设工程。
通讯员 王静 孙逸飞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 摄
今年1月
南京港龙潭港区
铁路专用线工程也正式建成
开创了
地方自主实施铁路项目的先例
铁路延伸到港口码头
进一步推动了运输结构调整
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
提升了龙潭港服务长江中下游地区
及国际运输的能力
极大提升了龙潭港核心竞争力和
服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能力
海轮“国裕702”号。江苏省海事局供图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的航运物流开始崭露头角,南京航运交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货运交易平台暨“e航无忧”项目上线运行。目前,下关长江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航运管理机构及企业累计达40家,南京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取得突破进展。
没有交通首位度
就没有城市首位度
提升交通首位度
为城市能级“加码”
南京正全力以赴
跑出跨越发展的加速度
来源丨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