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政治

解读:江苏海安建设文化强市的底气来自哪里? 

人民网记者王继亮
2021年11月16日07:28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10月30日,江苏海安市召开首届文化发展大会。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前不久,江苏海安市召开首届文化发展大会,这在江苏县级市中并不多见。此次大会上,该市提出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目标,与之相配套的,当地推出系列政策,同时设立2亿元文化发展基金和2000万元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海安打造文化强市的魄力由此可见一斑。

自信何来?

“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与灵魂,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强则城市强。”在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看来,海安有见证了悠远历史的南莫青墩遗址,有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当地留下的红色印记,有人文荟萃、崇文尚教、尊师厚学的浓郁氛围,还有扎实的群众文化基础。“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所在。”他说。

6000多年前,远古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开启了青墩文化的源头。“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涵养了先辈们追江赶海的豪迈胸襟,铸就了海安这座城市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和重工厚商、尊贤尚功的文化特质,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强劲引擎。”于立忠表示。

海安是红色文化的集聚地。抗战楷模韩国钧、巾帼英雄高凤英等先烈的英勇事迹光耀千秋,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海安战斗工作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在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该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海安这座城市的荣耀,也是激励海安人民奋勇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享誉全国的教育之乡,海安先后走出诗书画印大师仲贞子、数学家杨冰、《新华字典》之父魏建功、红学家蒋和森等文化大家。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胡安定先生以孔孟儒学“仁义礼智信”思想为核心,在海安凤山书院讲学,奠定了海安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精神根基。

近年来,海安也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大批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化文艺奖项,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化企业、杰出个人和团队。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颁奖晚会上,海安3件作品荣获大奖,获奖总数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该市新近还获授“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从青墩新石器时代到发繇口春秋诸侯会盟,再到文天祥、陆舜等古代先贤云集荟萃;从近代韩国钧、魏建功、仲贞子等文人辈出,到苏中‘七战七捷’不朽传奇,再到角斜红旗民兵团薪火相传,海安具有建设‘文化强市’的良好基础和传统基因。”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介绍,该市将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切实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该市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南通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去年这一比重增加到近6%,在南通市各县(市、区)排名由第7位上升到第1位。

文化强市怎么建?

文化强市归根结底是文化惠民,海安坚持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重点工作之一。2016年,总投资5.72亿元的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用;2019年5月,总投资约2400万元的海安青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2020年1月,《海安市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实施办法及保障制度》出台……为使老百姓家门口“零距离”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服务,该市实现文体活动室、文化服务点覆盖率100%,200多个村和社区均建成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当地每年5月份都会举办一场文化艺术节。

“我们致力于建强文化阵地,打造了农民大舞台、游园、广场,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品建怎么建、村民有话说’‘农民乐一天’等活动,既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引导他们参与村级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城东镇品建村党总支书记姜小亮说。

谈到村里的变化,品建村村民许秀凤感触颇深:“村里近些年变化真是大,不仅通了水泥路、装了路灯,还安装了健身器材。不仅如此,村里还动了一番脑筋,以咱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原来,海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点,根据老百姓实际“点单”,由农村文艺小分队“接单”,把文艺演出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一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海安文化惠民活动常年不断,送戏超过1000场次、送电影达1.5万场次、送图书12万册、送展览近500场、送培训10万多人次。以村“两委”为承办主体,当地举办“乐一天”农民艺术节920多场,实施“行万里路、进千家门”工程演出3900多场。

记者注意到,海安市7月闭幕的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截至“十三五”末,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21.6亿元,年均增长7.7%,增幅高于全省、南通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海安市‘高质量发展争第一、百强排名进二十’稳步推进,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制造业百强县(市)排名中分别列第24位、第7位、第12位,分别前移35位、2位、27位。”于立忠意识到,该市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正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最强后劲。

“海安具有建设‘文化强市’的良好基础和传统基因。”谭真透露,该市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文化强市”政策文件起草组,市委主要负责人带队赴南京等地召开座谈会,商请上级部门、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提供宝贵建议,广泛征集各方意见,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下称《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

《意见》指出,当前,海安已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都迫切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切实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强该市文化实力。

文化强市到底怎么干? 结合上述《意见》,谭真给出路径图:海安将围绕更加注重文化精品生产和高尖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加快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融合发展“四个更加注重”,着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培根铸魂、文化共享惠民、文化名品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人才集聚等七大工程,全面实现文化凝聚力、文化服务力、文艺创作力、产业竞争力、文化影响力五方面显著提升,建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体制更具活力,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强市”。

同时,海安将以“提升文化设施,拓展文化阵地”为基础,从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3个层次实施文化共享惠民工程。展望未来,海安定下目标:“十四五”时期,人均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0.6平方米;人均公共图书藏书量达1.6册,人均年阅读量达16本;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7次;24小时书房达10处;国家级、省级文化文艺获奖作品达100件;重点文旅产业项目达60个;规上文化产业企业数达2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8%;每村(社区)配备专职文化工作者达1名。

“可以说,海安文化的繁荣兴盛,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效激发和凝聚了全市上下的智慧、热情和勇气,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坚实的文化基础。”于立忠如是说。

(责编:唐璐璐、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