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江蘇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洪澤湖畔出蟹忙

【查看原圖】
王奕澄

董繼友向客戶介紹他們的洪澤湖大閘蟹 人民網王奕澄攝

“這是母蟹的臍,你看圓圓的,再看下鉗子飽滿,就說明它成熟了。”61歲的董繼友是淮安市洪澤區的螃蟹養殖戶。正逢中秋遇國慶,大閘蟹上市,店裡的銷售量猛增,可讓他這一家子給忙壞了,“多的一天能賣上千斤,少的也有幾百斤”。

老董的螃蟹店在當地名聲響亮,不少外地的客戶過來下了高速就直奔他店裡。“快遞等會給你發走,路上有損傷都算我的。”老董一邊接洽現場的客戶,不時還有電話訂單進來,“今天下單,明天就能端上餐桌,保証你新鮮。”他家的螃蟹,遠的賣到過烏魯木齊、深圳等地。

120多平米的門店,十幾個玻璃池子,“左邊是四五兩的,右邊是三兩的,按照個頭大小分揀在不同的池子裡”。兒子董業春在忙著挑揀客人需要的螃蟹,旁邊一面牆整齊堆放著印有“洪澤湖大閘蟹”的禮盒,紅色、黃色、藍色,“看你不同的需求,我們給你相應的包裝規格”。

店鋪門口,塑料桶裡裝著一瓶瓶冰塊,白色麻繩整齊分段放在地上,兒媳婦朱菲菲和工人們忙著打包。朱菲菲有一項技能,5秒鐘就能扎好一隻蟹,“手指捏住蟹殼的兩邊,再把它的細爪鉗固定住,一圈一繞就成了。”最近訂單量大,朱菲菲每天都要扎上1000多隻。

兒媳朱菲菲(右)在捆扎螃蟹 人民網王奕澄攝

“一年下來,我們三個門店也能賺個百來萬。”說起自家店裡的銷售額,董繼友用手指來回擦拭著手機屏幕,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如今,女兒負責經營一家店鋪,兒子兒媳負責經營兩家,他平時更多的是照管養殖公司的生意,一家人分工配合忙而不亂。

別看現在生活好了,漁民出身的老董過去也艱苦過。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曾經,他們一家人住在船上,在洪澤湖上靠捕撈為生,日子就像那漁船一樣飄蕩無依。

1994年開始搞螃蟹養殖,老董是洪澤湖畔第一批做這個的。他和幾個朋友合伙,大家東拼西湊又借了十幾萬,押上了幾乎全部的身家。“那時候一夜到天亮地睡不著,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結果,第一年,老董就賺了8000多元,“那年頭抵得上捕撈三年的收入嘞”。2003年,他牽頭成立了高梁澗綠島螃蟹合作社,著眼打造洪澤湖大閘蟹的品牌。如今,他們家有300多畝的蟹塘,還成立了公司負責銷售,也幫助當地蟹農拓寬銷路共同致富。

蟹農們碰到技術難題,大都願意找老董請教。都是鄰裡親友,老董能幫就幫,有求必應。53歲的孫有國家裡原來條件不好,董繼友把自己家的蟹塘劃了90畝給他,還提供起動資金和技術幫扶,帶著他一起搞養殖。幾年下來,孫有國在洪澤城區買了房也買了車,徹底告別了貧困。

拿上黑色膠鞋,老董讓兒子注意看下當天剩下的訂單量,晚上他得和老伴兒一起去塘裡捕撈,“要准備明天的螃蟹嘞。”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2020年10月03日09:09
分享到:
(責編:黃竹岩、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