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

淮安文通塔

2017年02月09日17:36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淮安城西北角有一座文通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國家文物事業局出版的《中國名勝大辭典》考定,它始建於隋仁壽三年(603),是國內並不多見的古塔。

1300多年來,它作為歷史的見証,直觀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發達的文化和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其價值是其它古建筑物所無法替代的。

塔起源於印度,最初是佛教徒埋葬、收藏高僧遺體(舍利)和經卷的一種紀念性建筑。由於塔的造型精美,佛教僧侶又常常用金、銀、琉璃、瑪瑙等七種寶物裝飾,所以又稱為寶塔。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傳入我國,並和我國的文化相結合后,塔就逐漸失去宗教意義,而以其卓越的建筑藝術成就被吸收成為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用來作為山川名勝的點綴了。文通塔的建造和歷次重修,就顯示了塔的這種歷史演變。文通塔,原名敦煌塔,又名尊聖塔。它的建造和釋迦牟尼的偶像有關。相傳釋迦牟尼在世時,西域拘睒(shán)國(拘啖,同“扞yū彌”,古西域國名,位於今新疆於田縣克裡雅河東古拘彌城遺址一帶)優填王欲見無從,就用旃檀木仿照釋迦的形容刻了一尊偶像,謂之旃檀佛。這尊偶像后來流入中國,在中國各大寺院供奉。隋時佛像供奉在江南,淮安楚州即動工建塔,迎接佛像。此后,從唐貞觀直至宋初的317年間,佛像一直供奉在文通塔裡。

塔的種類有樓閣式、密檐式、喇嘛式、金剛寶座式和墓式等,文通塔屬於八角形密檐式塔,腰檐相迭,恰似高層樓閣的重檐。初建時塔為木結構,外層由磚塊迭挑而出,更加穩固精美。人們把這種結構稱為“壁裡安柱”。《西游記》中就有這個詞。文通塔建於何年,說法紛紜,需要進一步考証。

一說文通塔為唐景龍二年(708)建,依據是清咸豐元年(1815)重修文通塔的碑記:“文通塔寺有浮圖一座,舊名尊勝塔,讀元人□□□□□記,知為唐中宗景龍二年所建,屬龍興寺。”其原由,據《淮壖小記》雲:唐景龍二年僧伽大士應召入京,唐中宗李顯命楚州為大士建尊勝塔一座。但此說不確:第一,碑記未查閱正史方志,僅用私人材料,可靠性差﹔第二,唐中宗李顯為召僧伽大士入京而為他建塔,似不可能,當時塔稱“浮屠”,是埋藏佛祖或名僧遺骨的墳。在禮制規范非常嚴格的封建社會裡,大唐朝廷不可能為一個活人建造一座塔。

二說文通塔為隋仁壽二年(602)所建,依據是清同治《山陽縣志》轉引《王劭感應記》:“隋仁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以舍利真形分布五十三州建立靈塔。”隋代淮安已有塔,這是事實,但此塔是否為隋代所建,尚難確定。

三說文通塔建於東晉大興二年(319)。明天啟六年《淮安府志》記載:“龍興禪寺,治西北清風門裡數十步,晉大興二年創建砌浮屠二座……一曰尊聖。”這段記載說明文通塔就是原龍興寺裡的尊聖塔。丁默存在《詠淮紀略》中有詩詠道﹔“龍興寺本法華院,中有古塔金碧炫,或雲燉(敦)煌晉代來,肇錫嘉名譯經卷。”清代吳進《續記雲:燉(敦)煌塔者以晉泰始三年(268),沙門竺曇在法華譯經世稱燉煌菩薩之故。

上述三說,以《淮安府志》記載較為可靠。上述資料表明,文通塔最遲建於大興年。再從塔形和結構上看。我國早期的古塔,塔冠為半球形或圓錐形,高度較低,在35米以下,結構多為磚石砌筑,庄重古朴。文通塔無塔剎,塔冠為圓錐形,上加一個球形的頂,這是塔的早期形式,是隋以前風格。塔體八面形,平面似圓非圓,塔高七級八十尺,塔身收縮斜率較大,立面是拋物線圖形,全磚體砌筑。從結構上看,各部受力非常合理。一般學者認為,河南省登封縣嵩岳寺塔是我國磚石結構最古的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523)。文通塔和嵩岳寺塔相比,造型相似,但文通塔更加古朴,建成年代也更早,說文通塔建於東晉大興二年是穩妥的。(陳冬)

來源:文史淮安網

資料提供:黃潔 

(責編:張鑫、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