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通通州育民村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5900畝

2021年09月06日15:24 | 來源:南通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沃野良田盛開智慧之花

百年夢圓,全面小康。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奮力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江海大地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走進鄉村看小康”融媒體行動,深入各縣(市、區)的部分村居採訪,展江海平原老鄉小康生活新圖景,看希望田野如何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

當前,水稻正值抽穗揚花期。通州區十總鎮育民村的高標准農田,像一塊塊巨大的綠毯鋪陳在廣袤的大地,村民們開心勞作,鄉村一片業興人和的動人景象。

2016年以來,南通整市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育民村抓住機遇,在建好高標准農田的同時,大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走智慧農業發展之路,拓寬百姓增收致富渠道,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綻放活力。今年該村入選南通市級鄉村振興先進村培育名單。

高標准農田更惠民

“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讓我們這些老種田人享了福。”育民村23組村民陳建周樂呵呵地說。75歲的陳建周家裡原本有六畝三分地,分散在四周,每次除草、施肥或者打藥水,要把幾塊地跑個遍。女兒在金沙工作,前些年妻子去世后,陳建周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田比較分散,有的人不種了出去打工,像我這樣年紀大了也快種不動了。”

村裡建設高標准農田后,陳建周的六畝多地參加了土地流轉,每畝可獲得800元的租金,再加上被村合作社雇了干農活,這個老農民一下子多了兩筆收入,生活一下子寬裕起來。“打藥水是70元一天,拔草、撒化肥是40元左右。上個禮拜撒了6天化肥,就是240元。”陳建周笑著說。

“高標准農田建設既是農田保護的需要,也是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需要。”育民村黨總支書記許宏飛介紹說,該村有3700多人,農業是主導產業。高標准農田建設后,全村共流轉土地5900畝,土地流轉的各類經營主體面積為5540畝,主要從事稻麥種植。通過土地流轉,村裡年收入增加了約40萬元,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05萬元。村民們也嘗到了甜頭:“每畝可以拿到800元的租金,每年可增加差不多5000元的收入。”

自2016年以來,育民村先后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5900畝,高標准農田建成率達95%,實現了土地平整、集中連片、灌排科學、生態良好的農業高產穩產新格局,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智慧農業更高效

“嗡嗡嗡……”循聲望去,隻見一架灰色的無人機在稻田上空緩慢飛行,均勻地噴洒著藥液。這裡是育民村的黨建+智慧農場,其中的20畝還是江蘇省現代農機設備與技術示范推廣項目試驗示范區。

在育民村的農用機械倉庫裡,無人收割機、無人植保機、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插秧機等先進的農用機械令人眼花繚亂。隻要是該村合作社的成員就可以使用這些機械。

“參加村合作社,好處真不少。無人化機械作業效率高,還大大節約了成本。”2014年,穗豐家庭農場負責人於建峰在當地流轉了土地50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以往每到農忙時節,他要雇上十幾個人干上十多天,每人每天的工資就要300元。如今,把同樣的活兒交給農機,一個星期就能干完。“以前整天在田裡晒,現在坐在車裡就能遙控農機,方便多了。”

2019年,育民村以村集體為主體,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模式,成立了南通市通州區育民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約為950畝。在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過程中,該村積極探索智慧農業,利用無人農機耕作,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降低了種植成本。目前,該村擴大到3個專業合作社,吸引了10個糧食種植經營主體、234個農戶參加。

“從墁田到插秧到田間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收割,這一整套的農業操作機械都是無人駕駛的。這些農機對所有村民合作社開放,高效、便利、安全。”據許宏飛介紹,每名村干部都參加到智慧農場的管理和日常管護中。時下正值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時期,智慧農場已全部實現無人機規模化防治,“以前200畝地要12個人打藥水,而無人機隻要飛4個小時就完成了。每畝地至少能節省300元人工成本。”

綠色發展更長遠

4日下午4時多,村民周亞娟摘好蘘荷,數了數草雞蛋。不一會兒,周阿梅就來到她的家中,一起把農產品包裝好,等著快遞公司上門收貨。第二天早上8點30分左右,這些農產品已經送到了上海客戶的家中。

從事國際貿易的周阿梅在育民村出生,對村子有著濃厚的感情。早在2018年,她就通過網上微店為村民們賣農產品。去年又注冊了好蛋信息技術南通有限公司,為大城市的白領們提供優質農產品的同時,幫助村民增收。雖然目前和她合作的農戶不算多,但是每個農戶至少每年能增收5萬元。“生產銷售綠色農產品能夠保護農村環境,從長遠來看是值得的。我堅信鄉村振興有美好的未來。”

“我種的品種主要是南粳46、紫糯,因為品質好,所以根本不愁賣。”南通華錦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張水華介紹,他在育民村的水稻田約1200畝,稻谷每公斤差不多賣到3.2元,大米每公斤5元左右。“我們現在種優質大米,下一步就是有機大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產品的需求更加旺盛。”

400多年的銀杏樹枝繁葉茂,旁邊的稻作文化館建設正如火如荼,預計今年年底對外開放。稻作文化館及優質稻米展示中心項目由育民村聯合江蘇縫天下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造,把生態種植與觀光相結合,充分發掘特色農業的魅力,厚植江海稻米文化底蘊。項目負責人、江蘇縫天下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將表示,通過打造一個集文化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體驗、餐飲住宿於一體的新型生態休閑示范園,充分展示新農村和農耕文化,讓鄉村振興深入人心。

“我們堅持走生態發展之路,通過產銷結合,輻射周邊村居,形成優質稻麥生產的產業集聚群。”許宏飛說。近年來,育民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大力培植“農商+電商”新模式,打造了“亭石河”“萬家順”等特色品牌,促進了村民增收。下一步,將持續發展綠色產業,加強農村本土人才培育,發展觀光休閑、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田園經濟”,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積累更多經驗。

本報記者 湯曉峰 張燁 李彤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