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通:抓住項目建設“牛鼻子” 實現產業攀高逐新

2022年09月22日15:06 | 來源:南通日報社
小字號

憑借深厚工業基因,黨的十八大以來,南通瞄准中高端苦練內功,奮力打造產業集群,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以大項目、好項目驅動產業能級提升步伐又穩又快。

2012年-2021年,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9%,規模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3%、總量突破萬億大關﹔全部工業應稅由2012年的5153.7億元增長到13027.7億元,總量實現翻番,年均增長11.4%﹔工業投資年均增長9.5%。

順應生產力布局由沿江沿湖向沿海調整轉型的趨勢,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博覽會、船舶海工展等產業活動平台,我市奮力實施優江拓海、江海聯動,積極招引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產業集群類項目,加快提升產業集聚度和影響力,為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了先機、打牢了基礎。

一切為了項目 厚積發展動能

坐擁多重國家戰略機遇、處在發展的“風口”上,我市日益成為各方關注看好、要素集聚活躍的熱點地區。

項目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主抓手,招商引資是項目建設的主渠道。全市上下真抓項目,抓真項目,以非凡定力筑牢實體經濟“壓艙石”,特別是制造業發展為經濟總量過萬億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年間,江海大地項目建設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落實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大要求,突出在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發力。

在組織保障上,我市成立由主要領導挂帥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一月一會辦、一季一點評、一季一觀摩、一季一考核”的督查推進機制。項目招引中,摒棄“撿到籃子裡都是菜”傳統理念,更加注重項目招引的質量和層次,著力將項目數量優勢轉化為產業質量優勢。項目推進中,緊盯供地、供電、施工許可等關鍵環節,制訂“時間表”和“路線圖”,集聚資源要素全力推動省、市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優先安排重大項目用地、能耗、環境容量等指標,以“超常規”的舉措走出大項目推進的“南通速度”。目前,中天綠色精品鋼、桐昆聚酯一體化、恆科新材料三期等一批百億級重特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全市各地突出“全要素、全周期”,全力以赴推動重大項目多生成、早開工、快建設、早達產。如東樹立以項目論英雄的導向,推行重大項目專班服務機制,實施“訂單式”服務﹔啟東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審批方式,提高審批效率,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施行“拿地即開工”﹔崇川區將產業空間整合重構,為項目落戶提供更多空間,進一步壓縮項目建設周期﹔海門區滾動公布項目辦熱線服務電話,為重特大項目建設提供一站式、植入式服務,特事特辦、急事急辦、限時辦復……全市新上項目涵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及基礎設施等領域,呈現出質量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示范效應強等特點,為打造強支點、成為增長極注入強大動能。

堅定推動轉型 產業質態更優

走進通州灣示范區,海風陣陣、塔吊林立、機聲隆隆。現代紡織產業園建設正在全面推進,落戶高端紡織項目36個、總投資400億元﹔高新綜合產業園全面開花,落戶項目93個、總投資超410億元,一批“專精特新”項目加速投產﹔高端裝備臨港產業園全面起勢,長風新能源公司首艘FPU海上浮式油氣平台下水,實現中國民企首次承接海外高端海工EPC項目重大突破。

這裡是我市招引高端項目、提升產業層次的縮影。各地堅持以重特大項目、“專精特新”項目為牽引,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能增效,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集群。

海安向科技要生產力,繁華智能電致變色玻璃項目是全球第四個超大尺寸全無基固態電致變色玻璃產業化項目,成功入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蘇錫通園區聚力招大引強,聚焦提質創新,蘇釧柔性折疊屏玻璃基板項目,擁有世界領先的UTG完整技術體系﹔由上市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捷捷微電投資的高端功率半導體項目主體完工……今年,全市列入江蘇省重大項目清單中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5個,達到實施項目總數的53.6%。

從重大產業布局來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要求,讓我市沿海地區對蘇南及長江沿線重特大基礎產業項目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基於這一精准判斷,我市積極推動與蘇南產業鏈協同發展、精准對接、深度融合,成立蘇錫常通跨江融合產業協作聯盟。

圍繞16條優勢產業鏈,全市梳理出產業鏈條圖、重點企業及品牌分布圖,積極引導各板塊結合自身產業基礎、發展優勢,“按圖索驥”強化與上海、蘇南等地的制造業分工協作,承接產業轉移,不斷補短鍛長。16條優勢產業鏈轉型升級節奏明顯加快,規模不斷壯大,質態趨於良好,產值規模突破7800億元。

隨著通州灣上海投資懇談會、通州區(蘇南)產業發展對接會、“樞紐海安、科創新城”全方位對接上海大會等活動的開展,投資超百億元以上的中天綠色精品鋼、恆科新材料、華峰超纖、日達智造等一批跨江融合重特大項目相繼落定,目前全市在建的百億級以上重大產業項目達9個。

數量多、質量好、推進快,重大項目建設撐起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脊梁。一個個制造業重大項目,成為搶佔發展制高點的先手棋,不斷催生和支撐著新的經濟形態,推動著產業轉型升級,積蓄起新時期跨越趕超的強大底氣。

強鏈補鏈延鏈 崛起產業集群

產業興,則經濟強。十年風雨兼程,我市圍繞主導產業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帶動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同頻共振。產業集聚形成的產業生態優勢,成為吸引更多優質項目的土壤,產業與項目形成良性互動。

中國首艘20000標箱超大型集裝箱船、亞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等高技術船舶,絡繹不絕地從南通駛出,南通船舶海工業緊隨時代大潮,形成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核心配套設備、研發服務同步發展的產業集群,創造了國際、國內船舶行業多項紀錄。

大生集團紡紗數字化車間被評為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鑫緣繭絲綢獲評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聯發集團的色織面料在國內行業排名第三,紡織行業以智能化、功能化、生態化、信息化為主攻方向,把握“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勢,不斷強鏈補鏈固鏈激發“鏈”式效應。

生產世界一流精品棒線材的中天綠色精品鋼項目,主打“超纖一體化”“可降解新材料一體化”的華峰產業園項目,生產聚酯纖維等功能性纖維的恆科新材料三期項目等陸續落地,新材料產業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升級,平台能級不斷提升、集聚度不斷增強。

通富微電總投資12億元的車載品智能封裝測試示范線項目部分投產,南通越亞半導體總投資10億元的半導體模組、器件和封裝基板生產項目(一期)竣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逐步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新動能,在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光纖通信、電子元器件等多個細分行業全國領先。

傳統產業華麗轉身,重點產業百舸爭流,新興產業趨勢而起,全市“3+3+N”產業體系正以集群沖鋒的姿態,奮力突破技術、成本、市場瓶頸,引領我市加快建設長三角北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前不久召開的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繼續強調突出“項目為王”,深入開展“招商引資突破年”活動,以重大戰略項目支撐產業倍增三年行動計劃。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各地各部門正繼續狠抓項目建設,深耕實體經濟,為再來一場高質量發展的“滄桑巨變”提供強大產業支撐。

記者 朱蓓寧 劉璐

(責編:周夢嬌、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