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高温天他们在火车站守护着疫情防控闭环

2020年08月23日15:36  来源:江海晚报
 
原标题:高温天,他们守护着疫情防控闭环

21日上午10点09分,泰州至上海C3891次列车抵达南通西站,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们戴着口罩,拉着行李箱,鱼贯而出。在站台出口处,大家有序排队,认真扫码填写“苏康码”。在他们旁边,一台红外测温仪屏幕上,不停地显示着每一位过往旅客的轮廓和体温。屏幕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聚精会神查看。

在主通道附近,还有一个重点旅客通道,一名身穿白大褂的防控人员手持额温枪,对该通道上的旅客进行测温。记者注意到,检查中,一名来自广州的旅客一时无法提供“苏康码”,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重点旅客通道进一步分检。

尽管天气热了,但防控风险依然存在,防控这根弦不能松动。

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冯学兵告诉记者,根据常态化防疫流程,列车上下来的每一位旅客,在出站口检测体温、申报健康码,通过身份识别、轨迹查询实施旅客分检,体温正常非重点地区旅客直接出站,重点地区旅客一律经专用通道进分流板房内登记备案;进分流点旅客至目的地工作板块,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身份核实、轨迹确认后,按流程实施进一步举措,“我们也根据防控形势,不断优化、组合、调整,确保高温条件下,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工作状态。”

盛夏室外,成了大家的“空调房”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南通,旅客们淡定的背后,是防控举措的继续和防控人员高温下的坚守。

伴随着沪苏通铁路的开通运营,南通西站的疫情防控一直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自7月1日以来,这里共查验旅客10.5万人次。

“今天一共有32列旅客列车,最早的一班是早上7点10分,最晚的一班是晚上11点06分。”早上9点多,南通西站的疫情防控站点,通州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副教导员吴昊额头挂着密密麻麻的汗珠,身上的制服已经湿透,贴在后背上。一旁的桌角上,还摆着没来得及吃的早餐,“有时候忙得来不及。”吴昊说。

进入分流用的临时板房,乍一感觉,似乎闷热并没有想象中强烈。但才过了一会儿,浑身就湿透了。而室外,反而成了我们的“空调房”。吴昊笑着说,实在觉得太闷了,大家就到室外来吹吹风,会感到畅快一些。“炎热的天气下,人很容易烦躁。”吴昊说,有时候反复地解释与提醒,有些旅客并不理解,“他们急躁,我们却不能。”每当此时,防控人员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一定要耐心。

记者跟随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有两趟列车抵达南通西站。吴昊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在这短短的百米长通道上不停走动,一会儿跑到出口处引导旅客出站,一会儿跑到分流板房内指导工作。往往一天站下来,至少要跑上一万五千步,补充的水分也很快随着汗水排出。

寒冬酷暑,驻守火车站已半年多

南通火车站的人流更多,暑期日均客流保持在1.3万人次至1.8万人次之间。

上午10点49分,在南通火车站分流点入口,一个穿着蓝色简易防护服的身影在穿梭忙碌着,为人潮指引方向,因为汗水的原因,戴着的护目镜总是不时地往下滑。他叫陆国新,今年56岁,来自市交通运输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每天从防控一线下来,他便立刻回到单位加班,汇总大量报表、数据、资料。交通防控小组里,还有6名和他一样的老同志,都是年龄超过55岁的老港航,作为第一批加入火车站的“老兵突击队”,在火车站已经整整驻守了6个多月,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值守状态,连年轻人都感到吃劲的工作强度被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分流期间,总是不时有过往旅客围上来询问购票地点、公交换乘信息等,虽然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儿,但他总是一一耐心回答,明确而具体。临近11点,旅客分流结束,陆国新和同事们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片刻,回到分流板房里,喝上一口水,凑到电风扇面前猛吹几下,“早上4点多就起床准备上工了,因为第一班列车5点40分就到站了,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南通火车站的分流板房空气流通差、太阳直射温度又高,但受条件限制无法安装空调,大家只能靠电风扇解暑降温,但偌大的空间内,实在收效甚微。每天晚上七八点等待最后一班列车时,是大家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候,忙碌了一天都比较累,夜里虽然凉快些,但蚊虫又来“凑热闹”。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12日,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了南通火车站疫情防控分流指挥部,当天接到支援任务后,市港航中心吹响集结号,迅速加入火车站抗疫大军。一批、二批、三批……仅港航部门就先后有40多名党员骨干志愿前往,开启“两点一线”的持久战。

从皑皑白雪的冬日,到暴雨如注的黄梅季,再到烈日炎炎的酷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们认真排查每一位旅客。冯学兵说,在防控高峰期,驻守在这里的交通人达60余人,现在常态化防控条件下也有26人常驻,负责指导、协调、督导疫情防控工作。 本报记者彭军君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