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之外的二本生:“沉默”中期许未来

2020年08月28日15: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光环之外的二本生:“沉默”中期许未来

  成熟意味着接受平庸依然怀抱期待

  处于30-40岁之间的一代,早就告别了青春期和校园,但依然是社会认知里的“年轻人”,有人为自己的代际定位感到尴尬,有人自嘲是“社畜”。

  他们在职场寻求上升空间,在家哺育稚子、赡养老人,是城市早晚高峰车流里挪动的小点、是摩天大楼里的小螺丝钉。

  我也就是这批“准中年人”的一员,仿佛是波浪之间的泡沫,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

  从小学开始,我都是属于“中游荡荡胜若天堂”,小康之家也未曾给我太多的拼搏努力的压力。学生时代的我就是一个闲白儿,也不能说不努力,也不能说很努力。好在运气不太差,我中考发挥还行,进入了本地的一所重点高中。我的高中同学都是各个学校上来的尖子生,于是高中三年愈发没有自信,做了三年“差不多”小姐,在人生的第一个冲刺关口——高考,我掉了链子。其实,这种吊儿郎当的结局可以预见:年级倒数第10名,以2分之差无缘二本投档线。于是,我就安心二线城市家乡的一所口碑较好的三本院校就读了。

  毕业之前,我的父母还是本着“学识宝贵,书要多读”的心态,提供了两个选择:给我买辆车参加工作,或是去国外念个研究生。大学期间,我探访过考取985、211高校的同学,蹭了几节妙趣横生的专业课,深觉在一所好大学,课程和师资的平均水准绝对优于我的母校。出于“同辈压力”,在求职的门槛上,我感到深深的自卑,有一种迫切想要再加把油的感觉。于是,我选择了后者,用一年半时间获得了基础版“海归镀金套餐”。

  毕业回国之后,我进入家乡一家本地企业工作。在周围人眼里,这是一个四平八稳的人生——回到家乡留在父母身边,有一个高中同学发展成的男朋友。

  30岁的我,已经跟这个男朋友结了婚,还没有小孩,托爸妈的福,有房无贷,养了一只傻里傻气的猫,每年会计划几次长途短途的旅行。对于目前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理由不满意。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种四平八稳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在我25-30岁的这段时间,和许多刚工作五六年的年轻人一样,有自以为老天降临运气的时刻,也有当时觉得很难跨越的“危机”。

  我本科、研究生学的专业跟工作完全不对口,然而,自己并不觉得5年半的时间白费了,大学生活是一生中唯一“独处”的宝贵经历。工作以后,我遇到了很负责、耐心的前辈,也遇到精致利己的同事,虽然半路出家,也渐渐地能够独当一面。跟男朋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分分合合,现在反倒不吵架也不冷战了,不再尝试去改变对方。我觉得,幸福就是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多少饭。

  在小城生活,繁华是有限的,收入是有限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我的精神内核可能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化,依旧是“中游荡荡胜若天堂”。对于大城市并不向往,对于成大事和赚大钱也没有渴望,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赚得少就省着花。在我看来,成熟的过程就是给人生做减法,化繁为简,没那么容易受到消费主义的迷惑,也没有那么买贩卖焦虑的账了。

  除去鸡零狗碎的现实外,培养一点爱好是种很好的“逃生通道”。爱好仿佛是精神出口,如果这个精神出口能让自己有一些额外提升,那是再好不过了。对我而言,这个出口就是多去看看这世界,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人们过着怎样跟我们相似或迥异的生活,去探访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风俗,也可能是路上一段神奇却美妙的际遇,去感受世界纷繁,自身渺小。

  现在的我深信几个道理:这个世界没有捷径可以走,得到和失去都是等价交换,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态。理解这几点之后,我就能够保持比较淡定和坦然的人生态度了。拖延症虽然依旧有,但是慢慢自愈了;不惧怕疼痛,逐渐变得勇敢,会去正面迎接击打生活的直线球了;更加外向和包容,能够和更多不同类型的人交流了,也尝试并喜欢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食物。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能够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实,并且仍旧对生活抱有期待,认清生活的平淡本质,并且接受平淡的幸福。(庄四福)

  两次考研后 我从二本生成为名校硕士

  “山东学霸多”的“偏见”似乎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这背后却是山东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作为十年前参加高考的山东人,我对高考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高考的确是决定人生走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能为接下来的很长一段路程奠定基础,却并非人生的全部。高考过后,依然会有其他重新选择、再次开始的机会,比如考研,这对我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关键点。

  在十年前那场考试中,我未能考出理想成绩,并因此与梦想大学失之交臂。第一志愿东北大学未录取,我被调剂到山东泰安一所很普通的院校。我想去复读,但最终听从家人建议,还是向现实“妥协”了。一来,是因为家人格外反对我复读,二来,因我努力说服自己,在四年之后的考研中再争取一次机会。

  彼时心高气傲的我,进入大学后,不得不面对心理落差,有大半年时间都在努力调整适应。后来我慢慢明白,学校水平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层面,而这四年丰富精彩与否,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现实。与其埋怨学校不够好,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做到最好?是否利用有限资源,为自己追寻最大的价值?

  我很庆幸,当时我没有在懊恼和不甘中迷失,而是找到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也渐渐发现本科学校具有的独特魅力。我认真学好专业课程,将之视为大学生活一大主线,也把它当作考研方向。我有意识地全面发展兴趣,发挥在文字方面的特长,拓展生活维度,增添其他可能。这些在我以后的生活中也颇有益处。我还结交了一些良师益友,他们在我从稚气未脱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给予我诸多帮助和启迪。

  尤其是大学中养成的读书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阅读与思考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与灵魂。我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建立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学会批判性思考与理性分析。对我们这些山东的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考研并不是大学后期几个月的努力过程,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与努力都在逐步靠近这个梦想。

  或因太过重视和紧张,我第一次考研成绩并不理想,数学尤其差,直接导致我与梦寐以求的北大失之交臂。梦想经过四年洗礼,并未变得更清晰,反而再次蒙上一层薄雾。四年前的不甘再次涌上心头,无处排解。我放弃在老家当公务员的机会,决定再考一次。不同的是,妈妈这次坚定地站出来支持我,替我顶住家里的压力。我知道,这是我唯一的机会。

  我与妈妈达成共识,不再报考北大,因为她觉得风险过高,我有可能再次无学可上;我心里也有些犯怯,毕竟第一次考研数学成绩如此之差。于是,我决定跨考人民大学的英语翻译研究生,这比考北大的风险小很多。想到自己英语成绩一直很好,本科阶段还辅修了英语第二学位,我心里也有了更多底气。

  第二次备考,我全力以赴,把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时间全都用来学习。终于,我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复试,并顺利被人大录取。我抓住重新选择的机会,给了自己和家人一个交代。

  相比普通高校,身在人大,我拥有了更多学习和发展上的资源和优势。而且,北京丰富的文化环境与实践资源,也帮助我打开了人生的新世界。在人大,优质教学资源和扎实的学术氛围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塑造 我对待学术和学习的态度。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听名师、名人讲座,让我迅速开阔眼界和见识。我也结识很多优秀的同学、校友和其他领域的朋友,见贤思齐,取长补短。

  早在读研期间,我就获得了一些难得的实习机会,这是我在本科相对闭塞的环境里,根本无法获得乃至想象的机会。我有幸去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实习,近距离感受在部委工作的节奏。此外,毕业季时校招的机会更多,进入名企的几率更大。这一方面取决于个人能力,也不可否认学校的平台优势。毕业后,我如愿进入了心仪的工作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命运,让我的人生之路更加开阔。

  人生只有一次,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会影响人的一生,而考研带给我的正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尤其是这个努力的过程,帮我从自我怀疑的阴霾中走出来,重新找回面对生活时的自信。在今天,如果有普通高校的孩子问我,到底要不要考研,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虽然考取名校的难度较大,但只要精准定位,合理选择,努力拼搏,一定可以实现命运的“逆转”。(李少波)

(责编:马晓波、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