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展厅一角 人民网 顾姝姝摄
82岁的朱宝义老人手上佩戴着智能手环。人民网记者王新年摄
乘电梯上三楼,就看见一座800平米大的互联网+养老院展厅,智慧养老的信息扑面而来,立时让这个民政局感觉不一般。
在南京市江宁区,户籍老年人24.95万人,老龄化率22.6%,绝大多数又选择居家养老。三年前,江宁区民政局系统谋划捷足先登,率先建成了这个集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于一体的智慧养老平台。副局长王津东说,高水平全面小康不能落下老年人群体,相反,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更应该让他们感受和享受到,“小江家护”则是他们依托互联网+养老院平台重点打造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
进展厅右手是可视化的信息展示,左手则设置有接待群众来访的服务台。从上门照护、智能手环、银发助餐、智能烟感到慈善超市等,“小江家护”推出的常设功能板块现已增加到了8个。我们采访的当日,就有多位老人前来咨询,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
淳化街道杨村社区84岁的王世林两年前免费领取了智能手环。据我们了解,这手环有实时定位功能,支持和多位家人的手机绑定通话,万一遇到需要紧急救助的情况,还可按下中间的SOS键,示警信息在发送到家人手机的同时,手环会接通“互联网+养老院”的24小时呼叫中心,后方就会安排“小江家护”护理员前往查看。
除了应急,护理员的日常职责是为高龄老人提供每月两次、每次1小时的上门照护服务。湖熟街道和平社区的护理员潘家兰,负责本社区6个村的老人护理,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洗衣、烧饭、助浴、打扫卫生、代买物品……90岁的王秀清老人是她的一位服务对象,她说:“我身体挺好,儿女也会经常来看我。政府的照顾很周到,我是享了党的福了。”
不仅如此,江宁区民政局还针对存在帮助需求的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创新推出了互联网+慈善超市。物品需求由护理员在上门服务时收集,上传到“小江家护”系统。爱心人士通过“小江家护”或江宁区慈善总会的微信公众号在线捐赠,家中闲置的家电、衣物等都可以拿来助人之困,快递费用则由区财政统一买单。一个多月前,江宁区谷里街道失能卧床的张万英老人就收到了市民唐女士捐赠的成人尿不湿。这样的捐赠故事,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不少爱心传递已经跨越省际。
无疑,护理员队伍是活跃在一线的助老主力军。通常情况下,潘家兰每个月上门照护的工作时长都在100个小时以上。“敬老爱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做好这个工作需要爱心耐心。”像她这样训练有素的专业护理员,江宁区目前已有600多人。这些散布各处、不断增加的护理员,连同全区80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1个老年人助餐点以及已经到位的1.3万个智能手环、5500个联网式烟雾报警器等,共同编织出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居家闭环养老服务体系。
不论互联网+养老院,还是建基其上的“小江家护”,其背后是经年积累的民政大数据的支撑,是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的整合,也是从意识到实践的创新。民政关乎民生,做实方能惠民。短短三年间,当地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上门照护服务的对象已从最初的400人扩展到25000人,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预算,真金白银扎实提升着老年人的幸福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全面小康路上勇于作为的民政局,也看到了新时代民政人的不凡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