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质工作者的24小时:勾勒绿水青山 保障民生安全

2020年09月18日13:58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攻坚战,分布在国内外多个地区的江苏地质工作者穿梭在山水林田湖草间,奋斗在钢铁丛林中,用实际行动保平安,益民生。让真实的时间记录下江苏地质工作者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日与夜。

地质测绘,勾勒绿水青山

清晨7:00,安徽省泾县河岸。

一大早,江苏省地质测绘院的技术人员已经进入场地,布设好测量设备,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人多高的野草地里,闷不透风,一会儿工夫,他们的脸上就挂满了汗水,衣服也都湿透了。

“早上6点不到就要准备好仪器设备,规划好今天的测量路线,忙完一天的工作,晚上还要及时把数据整理出来。”项目组成员姜鹏从项目启动伊始就一直奔走泾县河湖划界、岸线和湖泊保护规划服务项目现场,扛着全站仪几乎走遍了泾县的所有河岸湖岸,也早就习惯了早出晚归的工作时间,现在也习惯了夏季的高温酷暑。

“最辛苦的就是三伏天,在野外的荒地里,阳光直射没有遮挡,边上还有河水蒸着,感觉上半身是‘烧烤’,下半身是‘清蒸’,身上的衣服经常干了湿,湿了又干。” 姜鹏说。“但是地质工作就是这样,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对每一项工作负责。”

工程勘察,甘当无名先锋

上午9:00,某原始丛林。

不久的将来,一条铁路即将在这里修建,而此时的原始密林中,工作人员正在为铁路的顺利修建进行地质数据的采集。

“长袖外套、长裤雨鞋是我们的必备,虽然穿着这些在丛林里闷热难耐,但是蚊虫蛇蚁都不得不防。”江苏省水文海洋院的技术人员袁超介绍,在丛林里从事地质工作,很多时候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高温酷暑,很多地方植被茂密,根本没有供人和设备穿行的条件。这时候还需要拿着工具,在丛林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30多度的高温,98%的湿度,常常不出10分钟,就汗如雨下。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虽然很辛苦,我们的工作也鲜为人知,但能成为见证荒山野地变成经济发展动脉的过程,这种自豪感是很多工作不能比拟的。”袁超说。

管线探测,把脉城市管线

下午16:00,芜湖繁昌。

今年49岁的老党员王广坤已经在高温下工作了1个多小时,作为江苏地质一队物探中心的老同志,当得知要开展芜湖市繁昌县管线探测任务时,他就主动请缨。

“老党员就要有老党员的样子,虽然技术上不如年轻人,但是经验上我还是能传授一点的。”管线探测其实是一个体力活,看似短短几公里的线路,监测人员需要拿着仪器来来回回走上好几遍,沿途的所有井盖都要逐一打开,核对管线的走向和方位,需要时还要钻进井下,进一步明确位置。有时候一天的时间,王广坤就需要打开数十个井盖。

“每天重复着单一的工作流程,有时候晚上回到家里身上都是臭哄哄的味道,不过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王广坤乐观地说,“管线监测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只有把每个细节都处理好,才能说不辱使命。”

地质调查,服务城市发展

晚上21:00,无锡城区。

夜渐深,无锡市城市地质调查地震勘探项目现场还在紧张忙碌,来自勘查技术院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仪器布设工作。“为了尽量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我们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晚上人流较少时进行。” 项目组成员李昌宁介绍。城市地质调查是一项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的前端工作,为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空间资源、空间安全、环境质量和容量等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一个个探头布设到地下,通过仪器激发声波后,根据声波反馈情况的不同,判断出地质情况。”夜里的无锡依旧闷热,但项目组的成员干劲十足,一条3km的测线就要1500余个检波器,上千次的反复弯腰工作非常消耗体力。

轨道监测,保障民生安全

午夜12:00,南京地铁三号线。

隧道内,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的轨道监测团队刚刚开始一天的工作。“我们需要等待每天晚上最后一班地铁完成运营后,才能开始进行作业。”技术人员孙泽信说。

夜里的隧道内几乎空无一人,有时候因为设备检修,还会关闭通风设备,湿热的空气混杂着漫天飞舞的灰尘,让人会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主要还是时差的问题” 孙泽信说。轨道安全监测一般在0点至4点进行工作,工作结束后还要赶回单位将当天的监测数据分析整理上报,昼伏夜出成为了监测团队的工作常态。

“同事们常说我们是‘地下工作者’,工作在地下,还经常看不见人。” 孙泽信说。“但是能看见地铁每天平稳安全的运行,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很值得。”

在城市、在山野;在高山、在大海,在每一个江苏地质工作奋斗的现场,在每一个江苏地质工作坚守的阵地,这样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王昕)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