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2020年09月25日16:47  来源:徐州日报
 
原标题:以人为本 生态优先

海绵城市试点小区——华美风景园。

◎徐报融媒记者 竺怡辰

9月,徐州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蓝天白云下,公园花团锦簇,城市绿道绵延贯通;小区内,儿童欢声笑语……建设美丽徐州的进程中,徐州坚定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激发城市功能提升新动能,加速打造品质城市。

安居乐业,市民“出棚进楼”

奥都花园小区,一排排棕白色高楼静静伫立,小区内平整宽敞的路面、茂密的绿化植被,让人完全看不出这是棚户改造区;云龙区东甸子定销房施工现场,一排排高楼被围起绿网和脚手架,工人们正有序地为它们“添砖加瓦”。居民们提到“棚改”,都交口称赞,卧牛山安置小区李华老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棚改让我从平房搬进楼房,生活品质提升不止一截。”

自2008年到目前为止,徐州市累计新开工棚户区37.2万套,棚改总量全省第一,110多万群众实现了“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这些年通过人性化拆迁改造,彻底解决了吃水难、如厕难、行路难等困扰棚户区群众多年的生活难题,大幅提升了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拆掉了一片又一片的危旧房,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小区,实现了棚改区群众的“出棚进楼”,实现了“居者有其屋”,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不仅改变了个体命运,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随着棚户区改造的推进,腾出的空间,不少被建成绿地、公园……徐州从以前的“一城煤灰半城土”变为如今的“一城青山半城湖”。

推门见绿,人均“绿色一间房”

有一组比喻为徐州人所津津乐道:徐州人均公共绿地指数由1981年的“一张桌”(1.5平方米),到1989年的“一张床”(2.9平方米),如今又多了“一间房”,且不断扩容。目前我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5.39平方米,这为钢筋水泥的城市空间营造了浓郁的“乡野气息”。

今年32岁的李女士,每天早晨六点钟从家里出发,去小区旁边的公园跑步健身。这所公园正是刚刚建设完成的沙虎山公园(三期)。其最具代表性的设施就是暗红色的步道依山环绕,随山势起起伏伏。这里原本是个废弃的采石场。在前后三期的建设中,工程人员利用挂网喷播技术种植苜蓿,到今年夏天已是茂密葱茏、绿意盎然,丝毫不见当年乱石满山的模样。

推门见绿,逐渐成为徐州市民的生活常态。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87%,绿地覆盖率43.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9平方米,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今年徐州还将深耕细作,扎实推进园博会展园建设,同时继续积极实施山体生态修复,新建公园并对原有公园提档升级。

海绵融入,城市生态红利初显

2016年5月,我市成功获批省级海绵城市首批试点城市。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这些年来,徐州积极构建近远期“海绵城市”可持续建设项目库,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其中北起徐商路,东至三环西路,西止纵三路,南到王长路,涵盖10平方公里,是徐州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几年建设下来,徐州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交出一份漂亮答卷——该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总体不低于78%,即经过渗透、集蓄、利用等举措,全面控制雨水量占到总降雨量7成以上。有了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徐州市还将海绵元素纳入到近年诸多新建项目中去。“按照徐州市政府相关规定,自2016 年起,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这里面包括新建小区、学校、公园等等项目。”市海绵办技术服务单位工作人员王庆伟说。与此同时,对老旧小区尚存的一些细节问题,也在尝试推进用可行的海绵手段进行处理。比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来解决小区积水、污水跑冒等问题,使其绿化率有所提升、停车更加有序、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