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江苏两会上的话题,关乎“苏大强”的未来

耿志超

2021年02月09日10:11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抗旱三场硬仗,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跨上10万亿元大台阶,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江苏在逆境中奋力前行取得的成绩格外夺目!

另一方面,江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譬如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外资外贸稳中提质压力较大,部分行业和企业仍然比较困难,经济、金融、科技、安全生产等领域仍有不少风险隐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污染防治任务繁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构建新发展格局存在许多阻点、断点、难点”等等。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过往的成绩,未来的奋斗,都离不开政协各界与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携手并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使命,此次江苏省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建言献策,真知灼见事关江苏未来发展。

期待之一:

加速江海联动

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这座大桥以及沪苏通铁路的开通运营,便利的不仅是南通、泰州、扬州、盐城等长江以北的江苏群众,也将为江海联动发展带来新的窗口期和驱动力。“就江苏而言,与433公里长江岸线并重的,还有954公里海岸线。”如何为江苏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开出新局?省政协委员、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刘洪认为,首要便是进一步完善江海联动布局。

江苏港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但在刘洪等人看来,实质上并没有形成枢纽作用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突出的“龙头”港口。与此同时,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牢牢占据全国前两位。对比之下,“北翼”港口群落与“南翼”宁波-舟山港能级显得并不相匹配。北翼要赶超,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南通通州湾被寄予厚望。

刘洪认为,除了承担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出海门户的作用,通州湾新出海港口、园区、产业、集输运体系综合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港口码头、航道、配套服务设施等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港口物流、储运中转、贸易、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与苏州港、上海港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招商的协同共建合作模式有待探索建立。

“融入苏南、拥抱大海。”这是去年底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对南通的寄语和希望。顺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南通的城市发展定位已由“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升级为“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

“我们必须着眼于江海联动的新发展格局。”刘洪建议,要从空间置换、要素配置、生态保护等角度引导全省长江流域产业转移、功能升级和绿色发展,在规划上确保江海共呼吸,在产业上确保江海同布局,在功能上确保江海存同异,为江苏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开出新局。

“从全国乃至全球,尤其是长三角整体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中,定位我省江海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江苏省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力、竞争力。”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黄贤金表示,着眼于人-江-海-城-业的相互作用,定位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优化江海一体发展新格局整体配置,提升江海自然资本价值,撬动或激发江苏沿海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沿海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的。

“下一步,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更要注重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和美丽生态风光带。”省政协委员、民革无锡市委主委张丽霞也提出,应当系统发挥沿海港口的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对标国内外先进港口,提升港口服务水平,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江苏沿海港口在长三角世界港口群中的竞争力。

期待之二:

重振化工雄风

化工是制造业大省江苏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受安全和环保风险影响总量有所下滑。2019年响水“3·21”事故后,国务院于当年11月启动对江苏安全生产问题“开小灶”,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督导。一年多来,江苏遍及整个化工行业的专项整治持续推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提高化工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受到江苏省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我们不能简单地谈‘化’色变,一刀切地盲目取缔化工企业。实际上,化工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谢婧婧建议,要在守牢安全及环保两道底线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好化工产业对江苏工业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

“我们的纺织行业涉及印染等流程,也都是与化工相关。”省政协委员、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晔珺认为,受客观原因限制,不少产业链下游的中小型化工企业被取缔,对于纺织行业有比较大的影响。

2020年5月,江苏发起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此次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组织专家小组深入全省30个化工园区、2608家化工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评估。专家团队发现,江苏化工产业是一个横跨30多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混合复杂形态,既有初级形态的中低端化工产业,也有可以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匹配的现代化工产业。

谢婧婧委员担心,受一些地方现行政策的制约,部分中小型企业无法入园,也就面临着被取缔的问题。基于此,她建议,化工企业应当走集约化、集团化的道路。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出资,合并、兼并区域内部分中小化工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化工产业集团,最大程度地集聚资本和人才,发挥规模优势,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当支持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实施从基础设计到生产运营阶段全流程工艺、技术和装备升级,从源头上减少“三废”产生。

这一提案,得到不少委员的呼应。省政协委员、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无锡市委主委张丽霞建议,应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高性能纤维等专用、高端化工新材料及其配套化学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培育和推广化学工业节能环保技术,建设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站。

重塑化工形象,重振化工雄风,是江苏当下及未来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

期待之三:

创新再上台阶

安排2021年的重点工作时,排在首位的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展望“十四五”和2035年目标时,首提的也是“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无疑是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多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表示,江苏创新的底蕴是极其深厚的,在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还有很大的机遇。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认为,江苏必须以创新为硬核,铸造更多国之重器,让科技创新成为“苏大强”的生动诠释。江苏省两会期间,他也提出,应当围绕江苏重点打造的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尚未布局的真空地带,先期谋划如脑科学、合成生物学、人类增强、高性能计算等前瞻技术研究,及时提出和培育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

“目前,江苏的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已经比较浓厚,但深度、广度、实效性上还有待提升,在推动民营企业创新中仍然存在短板。”在省政协委员、连云港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张家炯委员看来,对于创新的投入,中小型企业普遍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不多,把创新成果变为资产的意识不强。

张家炯委员提出,江苏可以尝试探索高校科研人员的管理新模式,解决因高等学校双重管理带来的诸多制约。同时,通过推进江苏省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等产学研品牌活动,为省内企业搭建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尤其是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按照构建产业生态的思路,深入推进改造提升,加快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应用链,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快培育江苏省产业发展新动能。

“面向‘十四五’,江苏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动力支撑,关键则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江苏省人大代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该院已与海外56家和国内52家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将着重强化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计划再用3年时间,在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需求挖掘凝练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他说。

(责编:唐璐璐、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