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老房多、公房多,房屋权属复杂,不少房屋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东关街道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突破一批“老大难”问题。个园社区“90后”网格员陈世捷在扬州南京间跑了十趟、约2000公里,帮助百姓解决了公房“修缮难”,一座座“崭新”的公房重新出现在居民的眼前。
“我们反映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帮我们解决了。”7日上午,在网格日常巡查中,东关街252号大院居民陈女士拉着网格员陈世捷的手说。
东关街252号大院、320号大院,是老城区两处典型的大杂院,里面居民多,房屋权属复杂。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出现了墙体老旧、剥蚀的情况,威胁着居民的安全。
“我们住的是公房,房子老了,修缮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陈女士说。
陈世捷对两处大院的来龙去脉作了了解:“这两处大院原为省水建、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宿舍楼,居民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房屋的权属始终没有变更,依然是公房。”
修缮房屋,要征得业主的同意。省水建、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是省水利厅下属事业单位。为了解决居民“修缮难”,陈世捷开始跑南京。
第一次去南京前,陈世捷查了很多资料,也拍摄了现场照片,到南京找到相关负责人,反映了情况,寻求解决方案。
“前前后后跑南京十趟,光座谈会就开了四五次。”陈世捷说,省水利厅也非常重视此事,专门派了总工程师来扬州,现场查看房屋受损情况,召开居民座谈,倾听民意。
最终,省水利厅回复,同意修缮加固东关街252号、320号两处大院。压在居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挪走了。
看着修缮一新的房屋,陈女士笑了。陈世捷说,2000公里的路没白跑。
“党史学习教育,要把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解决民生领域的一批难点、痛点问题。”东关街道党工委书记程锐表示,老城区老人多、老房多,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下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危房改造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