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徐圩新区:点点星光汇聚成河 照亮抗疫之路

雨夜,186大队退伍军人在疫情防控卡点值守。
“学同,立马归队集合!”3月4日深夜11点,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应急救援抢险大队(186大队)党总支部的任学同睡梦正酣,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当晚,连云港市海州区在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中,发现1人新冠肺炎初筛及复核检测结果均呈阳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徐圩新区迅速吹响疫情防控的集结号,启动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指挥体系预案,第一时间成立徐圩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徐圩新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流调溯源组、交通管控组等9个小组,全面开展核酸检测、交通管控等疫情防控工作。
“号声”起,199个党组织和4000余名党员紧急奔赴“疫”线,全力保障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生产平稳有序。
赴“疫”线
作为徐圩新区的应急部队,任学同所在的186大队主要负责徐圩新区的封闭围挡和临时卡口管理。任学同和战友们要在3月5日凌晨4点前,完成所有卡口供电设备的布置安装。
初春的夜晚仍让人感觉冰冷。任学同与队员们在寒风中准备工具器械、接线、调试……凌晨3点,15个主次干道的13个卡口的电力保障,闸机、智慧识别、照明等一切设备就绪。
这是一种在盐碱滩上成长起来的“徐圩速度”。在186大队进行卡口布置的时候,核酸采样小组也组建完毕,130多名志愿者组建的63个采样小组,按照每组每小时200人检测能力的标准,从5日一大早开始,分别赴园区各企业、工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张嘴,啊——可以了!”一边说着,一边双手敏捷地拿试管、抽棉签、采样、封装试管。同样的话、流水线似的动作,张梦玮一天要重复数百次。
疫情发生后,徐圩城建工程公司综合部主任张梦玮主动请缨,加入了“大白”的队列,成为徐圩新区一隔离舱核酸检测点的一名采样人员。检测从早上七点开始,张梦玮总是提前到达,和志愿者们一起搬运检测需要的物资,备好防护用品,现场消毒检查……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便换上防护服,戴好口罩,蓄势待发。
截至3月15日,徐圩新区已累计完成核酸采样约74.32万人次,结果均为阴性。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核酸检测现场。徐圩新区供图
保发展
一辆辆载重货车打破了疫情下深夜的宁静。3月10日晚20时30分,随着数辆满载PTA(精对苯二甲酸)货物的车辆缓缓驶入徐圩片区,江苏虹港石化有限公司成品应急移库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受疫情影响,虹港石化厂内成品库的库容接近饱和。如果不进行转仓处理,生产装置就要减负荷甚至停车,给企业会带来巨大损失。不过,仅有徐圩综保区2座丙类保税仓库能够满足其库容需求。
徐圩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连云港海关申请徐圩综保区适用非保税货物分类监管的创新模式,得到了连云港海关的大力支持。此后,徐圩新区又通过与多式联运中心团队的通力合作,仅用6个小时就按照货物存储要求完成了相关的准备工作,保障了移库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园区企业PTA吨袋的出口需求,徐圩新区还在各口岸单位大力支持下,在码头后方场地划出独立区域集中堆存,实施“边联检边作业”创新模式,全力保障新区产业重点物资出口“绿色通道”畅通。
这是疫情之下,徐圩新区生产发展的一个日常缩影。
“今年是新区决战千亿园区之年,目前仍有施工人员和产业工人5万多人奋战在石化基地,我们要确保防疫不‘松’发展不‘失’。”徐圩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总投资677亿元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正在瞄准投产目标全力推进。“依靠新区上下和广大志愿者的有力支持,我们对产业工人、施工人员进行了全员多轮核酸检测,确保不因疫情影响项目建设。”企业负责人表示。
疫情发生后,由徐圩新区管委会机关和区属国企党员干部组建的20个志愿服务组,穿梭于企业厂房、项目现场、生活营地,对区内20余家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点对点上门核酸检测。此外,徐圩新区通过在道路卡口安装智能识别系统以提高人员车辆通行效率等方式,全面保障园区企业“不断档”、“不停工”。
此外,为有效促进疫情防控的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3月16日徐圩新区卡口封闭管理人脸识别管控平台(升级版)正式启上线,为徐圩新区疫情管理插上数字化“翅膀”。该系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捷性,所有进入新区人员及车辆需进行实名制申报入园,各个卡口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同步审核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确保未申报人员不得进入新区。目前,徐圩新区已完成外围全部4个临时卡口的14套道闸及抓拍系统,一切仅用48小时,推动新区人口数据互联互通,全面筑牢了疫情防控铜墙铁壁。
图为志愿者帮助百姓采购应急药品。徐圩新区供图
暖人心
“谢谢你,赵警官!给我送来了救命药。”一条简单的微信语音,让一直紧张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赵国亮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作为徐圩新区分局东辛派出所中心社区的一名民警,疫情发生以来,赵国亮一直奔走在最基层——维护疫情防控秩序、排查登记涉疫人员、发放抗击疫情宣传资料……
赵国亮所在的社区居民韩先生,需要一种靶向药来平稳病情。但农场已经封控,韩先生自己无力去购买此药,他找到了赵国亮。
这种药属于处方药,只能在海州区指定的医院或药房,凭处方及药盒才能购买。怎么办?群众无小事,赵国亮联系了居委会、社区、徐圩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最终找到了辖区内一家持有通行证的生活物资店,请商家将“救命药”从海州区带了回来。
在这之后,赵国亮又先后两次与该店家“合作”,帮助另外两名群众带回了救命药。
江苏,一个与“苏大强”同名的90后志愿者,也一直在社区中奔走。
帮助群众买药、代充卡,为群众联系生活物资、购买蔬菜,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采集核酸……疫情期间,江苏和同事们成了服务百姓的“多面手”,为社区百姓筑起了“安心墙”。
“只要百姓需要,我就送,不管什么时间。”江苏说,忙起来的时候,仅药品一天就能买几十种,来回路上能跑300公里。
“我家里以前种过地,打药我会弄。”志愿者胡卫东说。
胡卫东是徐圩新区幸福家园小区的一名普通群众。疫情发生后,胡卫东见消杀人手紧张,便主动申请参与消杀工作。
“我住这,我熟悉。”汗水顺着脸颊浸湿了胡卫东的眼睛、衣衫,幸福家园有26栋楼共几十户人家需要上门消杀,他就这样背着沉重的消杀设备一户户走过。
园区内的企业也都行动了起来。截至发稿,盛虹石化产业集团通过连云港市红十字会捐赠专项资金1500万元,连云港石化连云港市红十字会捐赠资金600万元,思派新能源通过徐圩新区慈善总会捐赠资金100万元,助力港城抗疫;江苏瑞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将紧急采购的200套羽绒服及其他防疫物资送到徐圩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手中;鹏辰新材料公司向徐圩新区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捐赠500件冲锋衣;连云港铁牛基础建设公司向徐圩新区捐赠N95口罩10000只,一次性外科口罩20000只,免洗消毒液1000瓶等一批价值10万元的防疫物资……
这些徐圩人的小小的或大大的暖心举动,像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汇成了一片星河,照亮了抗疫之路。
3月12日,徐圩新区通过线上小程序发起的“徐圩新区集中隔离点满意度”调查显示,隔离人员对隔离期间徐圩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99%。其中,在24小时内实现所有诉求100%落实。(杨轩 曈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