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南通掠影

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
2022年05月17日07:06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对“新时代鱼米之乡”如何认识、怎么建设,我们走进了江苏省一些乡村,看看他们的实践。

沿着宽敞笔直的乡村公路,来到江苏南通如皋市磨头镇十字桥村,放眼望去,绿意葱茏,鸟语花香,一望无际的麦田穗粒饱满。

农业为本,国之大者。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目标愿景。今年初,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打造新时代高品质鱼米之乡 。

东抵黄海、南望长江的南通,如何在用好地域资源禀赋的同时,打造惠及三农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了其中的关键词。

如皋市磨头镇十字桥村村民章少华正在自家修剪一新的庭院内品茶。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样本一:十字桥村的美丽乡愁

走进十字桥村,一位留着络腮胡的先生迎面过来。“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景色优美,我正是被这些吸引来的。”来人叫杨振明,今年65岁,是南通竹雕艺术非遗传承人,曾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3年前,杨振明写生至此,被这里原生态的“乡愁”吸引,遂在此置业,索性将自己的竹艺艺术馆(博物馆)也一同搬来。

“能够把南通著名的竹艺大师吸引过来,足见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底气,村里还计划聘请他担任我们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顾问呢。”十字桥村党总支书记程玉宇自豪地说,近几年,道路修缮了,闲来散步的村民多了;河道整治了,成群的鱼虾回来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百姓增收致富了。

同样受到感召的还有陈伟,“90后”的她是土生土长的十字桥人,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丈夫周恩奔从事出口贸易。也是3年前,这对小夫妻被家乡乡村振兴的大好势头深深吸引选择留在这里。

“我们正在自主创业,将家乡的有机大米加工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也希望能切身参与家乡的建设,见证她的发展之路。”陈伟话不多,但眼神透露出坚毅的决心,“未来一定可期。”

前有文化大咖杨振明,后有工商管理研究生。程玉宇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我们还在培育在外能人和乡贤作为我们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相信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村里将引来更多凤凰栖枝头”。

一村一户皆美景。走进村民章少华的家,院子里种着黄杨、罗汉松、麦冬、月季花等各色树木花草,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座小花园。章少华坐在庭院里悠闲地品茶,他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可不是这副模样。“以前,河道臭气熏天,道路坑洼不堪。这两年,咱们村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他说。

程玉宇表示,接下来,村里还要在以产业兴旺带动百姓增收致富上继续发力,除了让村貌户貌赏心悦目,也要让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

崇川区幸福街道文俊村废沟塘被改造成了鱼塘,村民周志萍正在鱼塘边割鱼草。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样本二:文俊村的富民初心

小麦丰收在望,油菜籽饱满金黄,水蜜桃努力生长……无独有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还有崇川区幸福街道文俊村。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营造绿色发展环境,村里呈现了‘水清景美’的新面貌。”文俊村党总支书记马锋笑着说,要是春天来,这里有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绿油油的麦浪,再配上附近火车站路过的动车,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

59岁的周志萍正在鱼塘边割草,她是村里的种地能手。此前,家里耕地被征用后,她通过土地换社保,每月有1300元的退休工资。“村里为了增加我们收入,农忙农闲都给介绍活干,每天工钱不低于80元。”周志萍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还得产业化运作。去年,文俊村组建了红微特(南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联合江苏沿江农科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此外,村里的生态垂钓、瓜果采摘业态也已初具雏形。“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富裕起来。”马锋表示,强村富民是他们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初心。

按照“保护优先、规划引领、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的原则,文俊村大力推进全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统一治理修复。

集体强了,村民富了。“不仅在家门口能挣到钱,村里人居环境改善后,我们都有了休闲好去处。”听说村里未来还将打造乡村旅游业,周志萍满怀憧憬。

历经多年打造,文俊村一个约800亩的工业园区已进驻企业178家,解决了该村近千名村民就业。“我们通过厘清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融合,从而实现强村富民。”马锋说。

如东县掘港街道虹桥村村民正在虹桥家庭农场干活。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样本三:虹桥村里多能人

进入5月,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虹桥村虹桥农场内,葡萄、桃子等各类果蔬长势旺盛,道路两侧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年过七旬的村民陈祥芝和老伴正在干着农活。5年前,老夫妻俩的7亩耕地流转给了大户杜长泉。

为了增加乡亲们的收入,杜长泉吸纳了30多名村民在农场务工。“我每天工钱80元,老伴每天60元,加上每亩耕地900元的年租金,一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陈祥芝告诉记者。

在虹桥村党委书记付新梅看来,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的培育至关重要。杜长泉就是该村培育的致富能人典型。他原是当地养鸡大户,在街道和村委会的支持下,从农民手里流转了276亩地组建家庭农场,从事优质高效农业。

记者了解到,虹桥村是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省级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区。该村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建成了1600亩的高标准农田,主要种植时令精品果蔬,年收入达5000余万元。“通过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带动,我们已经发展了2个种植大户、8个家庭农场。”付新梅列出一组数据,全村有26家规模企业,近百家小微企业,大多数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

“我们充分发挥本地乡贤、致富能人的力量,除了发展现代农业,还形成了精品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观光、采摘等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把发展产业作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关键抓手,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付新梅说。

“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老乡增收致富。”杜长泉话语质朴。在虹桥村,像他一样的致富能人还有多人,有的从事休闲观光农业,有的从事经济作物种植,也有人做配套的农业物流。

美起来的乡村,强起来的农业,富起来的村民......这些都成为农业大市南通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作为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市,一首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乐曲正在南通唱响,一幅乡村振兴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责编:唐璐璐、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