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河长制”实施5年来 城乡河道面貌发生转折性变化
绿意盎然,水质清澈,不时可见白鹭翩翩起舞,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生态画卷正在江海大地徐徐展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专门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级总河长,带头履职。今年6月20日,市总河长王晖、吴新明签署《关于持续深化区域治水 全面推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动员令》,号召全市上下聚焦幸福河湖建设,以全面提升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持续深化区域治水为抓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统筹做好镇村区域水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为“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添活力增魅力。
昨天,我市召开河长制实施五周年暨幸福河湖建设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市河长办主任刘洪介绍了我市河长制实施五周年暨幸福河湖建设情况,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单位负责人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南通之魂、江海之魄、文脉之续。南通濒江临海,河网密布,全市水域面积778平方公里,河道总长达2.4万公里。
2017年4月26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同年6月1日,我市召开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千人动员大会,全面开启了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的河湖治理保护新征程。
市委、市政府班子领导分别担任16条区域性重要河道的河长。2017年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责任体系,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级总河长,牵头抓总推进。全市113个河长办统筹协调,6733名河长上岗履职,实现了等级以上河道管护责任全覆盖,河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市级层面相继发布碧水保卫战、实施区域治水、建设幸福河湖、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的总河长令,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运行机制。
6733名河长共同守护碧水清波
盛夏时节,漫步市区五山地区滨江岸线,五山簇拥,草木葳蕤,“水光山色连城、鸟语花香入画”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我市始终坚持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之需、满足江海大地生态美丽之需而治水兴水,让河道治理成为连心工程、民心工程。先后开展了“三河三行业”整治、河岸共治、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河道“两违三乱”专项整治、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统筹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黑臭河道整治、生态河道建设等,点面结合、综合施策,建成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河道公园、农村生态河道。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全市全社会水利建设投资总额约120亿元。16条市级骨干河道共安排整治项目2853个,472条(段)县乡河道、13761条(个)村庄河道(塘)完成疏浚整治;在全省率先组织对农村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治理,共整治农村黑臭河道3347条(段);市、县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今年1-6月,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整体较好。
全市55个省考以上断面,54个达优Ⅲ及以上。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市治水的典范和标杆,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成为我市长江大保护的“城市客厅”“生态名片”。
河道三分建、七分管。我市积极探索“河长制+”工作模式,各地涌现出一批“巾帼”河长、“老舅妈”河长、企业家河长、“银发”河长等民间河长,他们主动发挥住得近、关系亲、巡得勤、说得听、劝得进的优势,及时制止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垦乱种等不良行为,成为管河护水的重要力量。我市因地制宜探索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被水利部评为2021年度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现代水网覆盖3000平方公里以上
河长制永远在路上。
我市编制完成全市区域治水总体方案,指导各板块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内为一体、外接全市、科学系统”的县级分方案。区域治水从试点、试运行到全域推进,先后完成2020年启东117平方公里试点任务、2021年各板块1500平方公里“先行区”治理任务,今年年底将覆盖3000平方公里。全市围绕区域治水共实施引、排、连、控等工程312项,总投入约17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实施148项、投入约9亿元。
“实施区域治水工程,现代水网覆盖3000平方公里以上”是今年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已完工33项,进入施工阶段82项,其余33项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河长制为统领,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以“六网融合”为重点,以建设全域幸福河湖为目标,按照南通“四化”治水新理念,努力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一网、城乡一体,系统完备、安全可靠,调控有序、自然活水,智慧高效、生态美丽的江海平原现代水网。
本报记者 卢兆欣 实习生 王宣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