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心城区水质一年提升到Ⅲ类 经验将推广

2020年09月01日14:29  来源:江海晚报
 
原标题:城兴水美 描绘生态文明画卷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科学有序开展区域治水,不到一年时间就将中心城区水质由劣V类为主全面提升到Ⅲ类,实现“差等生”向“优等生”的转变,并将其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市,实现满城活水,江河安澜。

采取新措施,主城区66平方公里水质达Ⅲ类

曾几何时,濒江临海、水资源丰沛的南通,却让水成为南通人的隐痛,可洗澡、游泳、洗衣的濠河消失了,黑臭,成为南通的“河殇”。

2018年11月19日,以《18城市水环境达标进展缓慢》为题,《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全国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十分艰巨,36个重点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整治任务完成率低于50%。南通等18个城市连续3次参加水环境达标滞后地区工作调度会,水环境达标工作进展缓慢。

“当时,我刚刚走马上任,面对《人民日报》曝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压力巨大。市领导派来了省政府特聘帮扶专家赵瑞龙,与全体水利人一道奋力拼搏。”市水利局局长吴晓春说。跳出“九龙治水”怪圈,打破“就河治河”束缚,市水利局以江河联治、水岸共治、全域防治新理念,把控源截污、管网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将目光对准水系不通、水体不活这一难点,系统实施全面活水、持续活水、按需活水、两利活水、高效活水、连片活水六项工程,实现城区河道自然连通。同时结合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特点,借助长江潮汐动力,因势利导,将江水引入城市内部,实现江河联动、内外循环,让河流恢复生命,并采用“生态水利工程+湿地公园”的方式,通过恢复水域植被,建设生态河岸和湿地的举措,让河流水体重现自然风貌。

仅仅一年,2019年11月初,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发布的主城区河道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主城区河道水质除溶解氧指标略超Ⅲ类,其余指标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姚港河及裤子港2条入江支流水质稳定提升为Ⅲ-Ⅳ类水标准,河道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下降。南通水利以实打实的数据,向百姓兑现了2019年初提出“濠河及周边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标准”这一硬碰硬的承诺。

提升水环境,打造崇川区100平方公里治水典范

主城区66平方公里的治水成效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今年,组织实施区域治水工程又成为市委改革计划内容之一,列入市委“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民生实事。南通在控源截污、活水畅流的基础上,以提升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河道公园文化改造为重点,以“高效控源截污、完善河网水系、创建‘河道公园’、实现智慧管控、压实长效管护”为支撑,力争2020年底将崇川区100平方公里打造成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提升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南通市城市河道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邱旭东介绍说,今年南通重点推进观音山片区水环境整治工作,为实现观音山片区畅流活水,2020年城建计划中市本级安排兴石河闸及河道整治等3个项目,崇川区安排青龙横河整治等13个项目。

为了让通城全身“水脉贯通”,水利人付出巨大的努力。通甲河是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与庙桥竖河、先锋竖河、小海竖河、高坝竖河、梁浩港沟通的重要河道,水利部门经过探讨,计划利用水位自然落差,打通观音山、先锋片区的水系,但收效甚微。为了查明原因,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一路沿着兴石河、青龙横河走到无路可走处,终于在宁启铁路沿线发现一处工程坝,其周边还有三条坝,阻挡了水流。拆坝后,该片区实现了自然活水。

先试先行,启东破题全域治水成效初显

南通河网密度大,其中以骨干河道为“纲”,通江达海,引排条件好,汛期水量充沛、流动性好;而用镇、村级河道织成的“网”,却存在大量阻水建筑物,区域河网水体流动性不足。尤其是通吕运河以北片区,缺少必要的活水动力,一、二级河道“穿肠而过”,三、四级河道“纹丝不动”,总体上看水体流动性仍然比较差。

为了改变现状,今年,南通将区域治水拓展至全市范围,以期实现纲网联动、源水直达,大片独立,小片连通,统一调度,分级管理,让水随人意。吴晓春介绍,市水利局将全市治水工程划分出8-9个独立大片区,骨干航道作为清水水源通道,常引长江水、维持高水位、直达各片区,并计划充分利用“半日潮”的潮汐动力,形成江海—骨干航道—内部河网3级水位落差,实现自然做功、自然活水。

8月17日,启东市南阳镇元祥村4组河道整治现场一派忙碌,施工人员手持高压水枪,正在冲洗河底淤泥。作为全域治水的试点,启东率先行动,实施“1+3”区域治水总体方案,重点对城市建成区、吕四港镇区、圆陀角三个区域100平方公里及其周边水域进行全面梳理和提升改造。目前,启东城区40平方公里15条主要河道已经初步实现活水畅流。

本报记者唐佳美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