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档案:启航,江苏扶贫从这里出发

2020年10月19日15:48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该省连续组织实施了多轮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

从1992年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聚焦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开发行动。当年从30个厅局中选拔326名优秀干部,组成社教扶贫工作队,在苏北腹地吹响了扶贫的号角。他们进驻当时江苏最贫困的县——沭阳,驻村、驻生产队,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扎根到了扶贫一线。

沭阳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也是革命老区。在这方红色的土地上,曾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儿女,用汗水和鲜血谱写出辉煌的诗章。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经济严重滞后,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1991年人均收入仅有404元,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相比,相差1000元以上。在38个乡镇中,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就有30个,被称为江苏省第一贫困大县。针对这种状况,江苏省委、省政府果断地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战略方针:一手抓经济发达地区的加速发展,一手抓经济薄弱地区的脱贫致富。1992年3月,春寒料峭,扶贫工作队员怀揣着火热的心,踏上了沭阳的土地。

工作队阵容庞大,队长由时任省农林厅厅长俞敬忠担任,队部领导由7位厅级干部组成,300多名队员则是从省级机关、在宁高校、部省属大中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精心挑选的优秀干部。

在高质量推进帮扶工作进程中,江苏省不断探索、创新帮扶工作机制,其中的“五方挂钩”是江苏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被誉为扶贫开发的“江苏模式”。“五方挂钩”,指在坚持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组织省级机关部门、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薄弱村建立挂钩帮扶关系,开展定点扶贫。

沭阳就是最早的工作队挂钩县。江苏省各界资源与沭阳自身资源相结合,有力推动了沭阳发展。

帮扶工作队到达沭阳后,聚力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为沭阳脱贫攻坚找到了方向、找准了致富路。

“扶贫先扶智,就是换脑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寻找一条适合沭阳县情的脱贫道路。”1992年省委驻沭扶贫队员黄文虎说道。

以茆圩乡为例,由于当地沙土地较多,工作队帮助支持10万公斤花生种,经精心的种植,平均亩产253公斤,仅此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元以上。

经过帮扶工作队的努力,颇具特色的区域性经济在沭阳初见规模,如茆圩的鸡、西瓜,耿圩的牛,周集的蔬菜,塘沟的鸽子,高墟的苹果,龙庙的牛蒡、阿里山籽瓜等。

与这些致富项目同时兴起的是日渐增多的粮油市场、花卉市场、木材市场、畜禽市场……1992年,沭阳全县共实现多种经营产值4.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全县百万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迈出了充满希望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帮扶工作队在沭阳发起基础设施“大会战”,筑路修桥、兴建泵站,推动实施教育、道路等各项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筚路蓝缕,九转功成。从1992年开始,28年间,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从江苏大地向沭阳汇集,他们担当尽责、步履铿锵,铺就了沭阳脱贫攻坚的“大道通途”。

如今,作为“南花北移之地,北木南迁之所”,沭阳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花木成为沭阳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重点扶贫产业。

2019年,沭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17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3元,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连续8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

绵绵沭河水,深深花乡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花乡沭阳,聚力产业扶贫,增加民生福祉,幸福花开在淮海大地上。花香之中,仍回荡着扶贫工作人员传唱的《工作队员之歌》:

古老的平原上披了绿色,

宁静的沂河漾起了春波。

我们在这希望的季节,

紧挽起老区人民的胳膊。

向贫乏和穷困告别,

向富裕和小康迈进,

让我们拼搏,不息地拼搏!

(责编:张鑫、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