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江苏篇

南京高淳:山水文立体布局 三慢城交相辉映

顾姝姝

2020年10月31日08:44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丘陵起伏,美景迎送,南京市高淳区东部一条48公里的“桠溪生态之旅”风光带蜿蜒曲折。连绵的青山下,金灿灿的稻田、姹紫嫣红的花海、粉墙黛瓦的民居构成一幅山水田园画。

2010年11月,这里通过国际慢城联盟认证,慢城“中国化”之路亦由此开启。十年磨一剑,慢城犹如磁石,吸引天南海北的人们来此体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和欢欣。年过半百的南京市民王粉霞,前年断然辞职回到这里的老家,他们经营的农家乐每逢周末就热闹非凡,当地固城湖螃蟹是时下最热的卖点。

“慢城”已然成为高淳的一张名片。它犹如一卷徐徐展开的水墨画,从东部的“山慢城”延展到中部“文慢城”和西部“水慢城”。它又像催化剂和引领器,推动当地走出一条村美民富产业旺的发展之路。据统计,2019年,高淳区实现旅游收入142.6亿元,旅游接待人数超千万人次。

山慢城:乡村蝶变人心回归

出门全是土路,每逢雨天泥泞不堪;村里人扛着锄头、啃着山芋到田里干活……20多年前,刚嫁到桠溪瑶宕村吕家自然村的王粉霞看着眼前的模样,对婆婆说:“我宁愿到城里捡垃圾,也不愿意再待在这了。”

“那会儿村里是真穷。为了孩子上学,我们夫妻俩到南京市区找工作,1995年把户口也迁到市区。”王粉霞介绍,经过打拼,爱人成了工程管理人员,自己则开过饭店、打过工。

进入新世纪后,这片风景宜人的土地在发展中迎来了新的机遇。10年前,时任世界慢城联盟副主席安杰罗瓦萨罗来过这里后情不自禁地感叹:“这里真像慢城。”

随着国内首个国际慢城落地高淳桠溪,吕家村也开始了“变身之旅”。该村流转600多亩土地,开发建成桃花扇休闲旅游广场、吕家大草坪等景点,有“中国最美十大油菜花”之称的国际慢城金花节每年都在吕家桃花扇广场举办。

游客多了,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钱袋子渐渐鼓起来。“几年前,我婆婆经常打电话让我们回来开农家乐。2018年国庆节前,我请了一个月假回来试试。”令王粉霞惊喜的是,那年国庆假期,自家饭店最多的一天接待了30多桌客人,营业额达到7000多元,利润超过4000元。

随后,王粉霞干脆辞掉了月薪7000多元的工作,和爱人回乡安心搞农家乐。“房子是我们自己的,省掉了房租成本,我们就把菜品把控好,把菜量给足。”她笑着说,即便不是节假日,营业额高的也能做到5000多元。

50岁的吕新桃平日在外做水电工,每到油菜花开的季节便利用周末开农家乐。“农家乐这块一年可以给家里带来3万多元收入,补贴家用没问题。”他笑着说,这些年村里变化大,家家户户粉墙黛瓦,村上也铺了塑胶跑道和青石板路。

当地民居的墙上不时可以看到可爱的蜗牛图案,这是国际慢城的标志,寓意勤奋、努力和梦想。积10年发展之功,这里农村基础设施大变样的同时,周围的自然环境依然保留原生态,茶田水塘环绕,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留住了乡愁。

“生态旅游带火了农家乐。目前吕家村70多户居民中有20余户开了农家乐,还有5家民宿。我们在保留乡村风貌、乡村肌理的前提下提档升级,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农房等方式,对整个村庄进行合理的业态布局。”瑶宕村党总支书记张小飞告诉记者,老百姓的收入也由几年前的人均1万余元增加到3万余元,吕家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50万元递增到2019年的160余万元。

图为高淳水慢城。人民网冷金明摄

水慢城:乡村聚变产业兴旺

“一入高淳蟹满席,一口米酒唇留香。”秋风起的季节到高淳,不少游客都会品尝当地产的固城湖螃蟹。

10月中旬,杨琪和朋友从上海赶到高淳水慢城景区游玩。五彩的花海、惟妙惟肖的螃蟹沙雕成了他们的拍照打卡地。“听说这里风景好,还盛产螃蟹,我们专门请了几天假来赏景品蟹。”她说。

慢城生态美景和响当当的螃蟹招牌,让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有了可以“慢下来”的地方。然而,“慢”的背后却是当地多年来执着的发展之路。

距离高淳水慢城景区不远处,永胜圩千亩高效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项目俨然另一处风景。这里,苗木郁郁葱葱,碧绿宽广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休闲观光小品点缀在园内各处;新建桥闸、智能化一体式泵站和生态净化区域站一应俱全。

螃蟹养殖看似简单,但要养好却不能望天收。据了解,我国开展螃蟹人工养殖的历史比较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湖泊人工放流,高淳固城湖湖管会每年到崇明岛买蟹仔放流,八十年代末期当地开始河沟大水面养蟹,九十年代初才开始池塘养蟹。拥有固城湖和石臼湖两大湖泊的高淳在随后30多年的时间里,在螃蟹养殖技术上下足了功夫,也收获了一个响当当的固城湖螃蟹这一金字招牌。

第一个国家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标准、第一个国家级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第一个国家级中华绒螯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如今,高淳螃蟹生态养殖技术成为业内标杆,固城湖螃蟹也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等殊荣。

“今年高淳依托国家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在亲本蟹选育、大眼幼体繁育和蟹种培育上全面提档升级,良种覆盖面实现新突破,比去年提高15%以上。”高淳螃蟹养殖专家陈贤明介绍,“随着渔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蟹塘电力配套覆盖各街镇螃蟹主产区,增氧设备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今年螃蟹整体情况较好,规格好于往年。”

据统计,2001年首届高淳螃蟹节举办之时,当地河蟹养殖规模12.6万亩,产量2815吨,产值2.29亿元。而到了2019年,高淳区河蟹养殖规模已达22.4万亩,产量1.76万吨,产值20.3亿元。螃蟹养殖业还拉动苗种培育、水草种植、商贸旅游、餐饮服务等20多个相关行业,形成了惠及当地城乡居民的全产业链条。

不仅如此,固城湖螃蟹和慢城还成为高淳产业招商的名片。在今年的南京金洽会和高淳螃蟹节期间,该区共签约45个项目,其中战略合作项目2个,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849.42亿元。

图为高淳老街。高淳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慢城:打捞历史叫响文化

“叮当叮当……”走进漆桥古镇,清脆的打铁声把人的思绪带回到过去。它不仅是南京地区保存完整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还是孔氏家族在江南的第一集聚区。一条500米的老街已走过2000多年岁月。退休后的蒋生常带上单反相机,约上三两好友回家乡高淳。他最喜欢逛的地方之一便是这漆桥老街。

“漆桥自汉朝以来就是连接苏南、皖南的交通要道,史称‘古宁驿道’。你看,这青石板路中间还有一道独轮车留下的车辙印呢!”谈起老街,蒋生神采飞扬,“街上不少老式住宅的面墙还保留了砖砌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还有这富户人家门位砌厚墙,外有门罩,里面有‘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这类明代造型,作为江南古民居风格已经很少见了。”

而在有着“金陵第二夫子庙”之称的高淳老街,虎头鞋、糯米饼、陶瓷、羽毛扇、马家糕、草编工艺品等传统美食和物件则让游人颇感新奇。高淳老街犹如一根纽带,串联起四方宝塔、薛城遗址以及多座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古建筑等,搭建起高淳中部的一座“文慢城”。

高淳各街镇也重视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将其演绎成适合慢城旅游开发的文化新符号,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桠溪镇历来有“跳五猖文化”,这是由古代祭祀仪式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2018年底,一场文创大赛让吕家村千年古村形象和高淳“五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赛后,南京高淳慢之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五猖”文化正式落脚吕家村,而吕家文创村的名号也正式打响。

“2019年至今,我们流转村民房屋3000多平方米,投入1300万元建设五猖文创村。”张小飞憧憬,将吕家村打造成集文化创意、特色民宿、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村落。通过重塑这种具有历史性的地域文化之旅,以更丰富的业态带动村民走上持续致富道路。

而今,高淳依托各类历史资源和东坝大马灯、桠溪跳五猖等文化遗产,开发了民俗赏析游、访古感知游等文旅线路,让游客可以慢下脚步“触摸历史、品味文化”。

“我们将高淳全境作为‘大慢城’,将慢城理念融入全域旅游规划。以桠溪国际慢城生态之旅为起点,依靠‘慢经济’不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慢旅游+ ’产业形态。我们把全境802平方公里打造成没有边界、没有围墙、居旅相宜的全域美丽大花园,规划培育了东部‘山慢城’、中部‘文慢城’、西部‘水慢城’。”高淳慢城管委会旅游产业发展部部长沈春喜介绍,2019年,高淳实现旅游收入142.6亿元,旅游接待达1171.5万人次。

蜗牛是沉着的漫步者,也是永恒的攀登者。慢城理念自然生长,发展路径也在逐渐成型。如今,慢城高淳的经验正为国内更多的地方打开新的发展之门。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