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沭阳县境内最堵的地方在哪里,“205国道沂河桥那段路”几乎成为异口同声的答案。
这儿的“堵”,让沭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陈宏也很无奈,县里在这段路的“疏堵”上可没少下功夫,近年来,先后3次对沂河桥及205国道等路面升级改造。“沭阳乡村经济近年来发展得太快,沿245省道从桑墟镇由北向南,依次经过贤官、扎下等镇,下穿京沪高速公路至205国道,该路段每小时过往车辆约9370辆,205国道每小时接近3.5万辆,扎下到新河路段每小时约6500辆。”
沭阳县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曾是全省的“打工大县”。如今,不仅很多外出打工者回来创业就业,不少沭阳籍大学生也选择回乡发展,外地的老板也来得越来越多。
“沭阳要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做实做强实体经济,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说,“这些年创业致富已根植到沭阳人的发展理念中,在沭阳处处能感受到这种创业的氛围和文化,创业所带来的繁荣正成为花乡大地上最美的底色。”
每天上午8点,沭阳县塘沟镇村民吴卫华夫妻俩便准时到桑墟镇的江苏金森源木业有限公司上班。“没想到在老家能有这么好的工作,比在外打工挣得多。”夫妻俩现在一年收入近50万元。
“全镇5.65万人,有大大小小企业512家,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创办的,直接依靠本地企业吃饭的有2万余人,平均月工资超5000元。”桑墟镇党委书记徐旭介绍说。
鼓励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给沭阳农民带来大量的“家门口”就业岗位。江苏金森源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庞树贵指着新建的1万多平方米厂房说,创业这些年,政府予以全力扶持,机器从1台发展到现在100多台,工人从十来个发展到现在1500多个,企业产值也从原来的500多万元增至去年底的7亿多元。“目前本镇工人招不到了,企业工人中八成以上是邻近县乡的。”
走进位于李恒镇的沭阳艺百年文体有限公司,50多名工人正忙碌着。“只要想干事,就有岗位,平均月工资4000多元。”公司总经理胡晓耀是沭阳本地人,艺百年文体是他返乡后投资的第二个企业。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沭阳县每年新增规上企业170个以上。目前全县返乡就业创业总人数已超过26万人,其中有5726人返乡创办用工10人以上、投资规模超过50万元的企业,5.59万人创办电商项目或小型服务项目,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8.9万人。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的改善提升,加上良好的营商环境,沭阳乡村正越来越受外来工商资本的青睐,村民们在“家门口”很容易找到“含金量高”的工作。位于李恒镇徐庙村的江苏左颖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重工业企业,主要从事数控车床加工。“公司目前用工30余人,大多是本地人,平均工资9000多元。”公司总经理赵兴左介绍说。
“我们不仅提供周到的帮办服务,还从产业配套、企业配套出发,力争在沭阳境内形成闭环,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本土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李恒镇党委书记梁洪卫介绍说,镇里近两年共有16家企业落户,总用工达1500余人,而且质态都不错,其中还有上市公司投资的企业。
沭阳工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732亿多元,其中乡镇工业企业341亿多元,占全县工业经济近“半壁江山”。
“县里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使‘打工沭阳’加速向‘创业沭阳’转变。”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伟说。
“沂河北做老板,沂河南侃大山”,这是往日沭阳民间常流传的一句话,一条新沂河被当地人看成是乡村贫富的分界线。
“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先给大家看一盆蒂亚,编号092,喜欢的亲可以下单了……”每天下午2点,沂河南的耿圩镇多肉产业园的吴兴艳准时开始直播。2007年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2016年辞职创业。“每天直播3个小时,大概销售100多单1万元左右。”吴兴艳说,现在的沂河南人已经没时间侃大山了,大家都忙着发家致富了。
创业正成为沭阳人的一种特质。因创业而繁忙,如今已成为沭阳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今年56岁的沭阳县庙头镇村民吴怀流,从废弃的稻麦草里看到商机,开始从事草产品加工,年收入20余万元,还带动10多位村民就业。
在桑墟镇,4000多榆叶梅种植户竟种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年销售收入约4亿元。全县仅从事花木产业的人数已达30多万人,花木产业一年的交易额在200亿元左右。创成15个淘宝镇、84个淘宝村。
夜里11点,扎下、庙头、桑墟、贤官等乡镇的街上依旧灯火通明,火锅、烧烤、土菜馆生意兴隆。开网店的年轻人,上午睡觉,下午发货,晚上直播销售,深夜收工出门宵夜已成常态。
眼下的花乡沭阳,创业就业激发了经济新活力,红火的创业经济正在沭阳大地绽放。(徐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