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我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长期跟经济工作打交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化和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总额连续大幅攀升,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实际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根据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去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系统部署;去年11月,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纵观新中国科技创新史,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建立比较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底气所在,也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南通来看,虽然我们经济总量迈上了万亿元大台阶,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与苏南以及同时过万亿的合肥等地相比,GDP“含新量”还不够高,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科技创新甚至成了扣分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南通要跑出加速度、跑赢新赛程,必须在“十四五”期间加快补上科技创新短板,以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我们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成立南通市科创委,召开创新发展大会,加强对创新的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基地,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出台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强化政策支撑,目的就是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方式,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南通力量。
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产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经济百废待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三年恢复期”和四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起独立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正是得益于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转换能力,我们才能够在全世界率先通过疫情的压力测试,取得大战大考“双胜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中断风险,这些风险挑战从外部倒逼我们必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确保任何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南通作为制造业大市,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规模,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还不够强,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不少企业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我们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高端制造项目强链补链;聚焦优势产业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施“1521”大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力强的链主企业,就是要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南通贡献。
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建好开放门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等,我国经济在持续扩大开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当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不仅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南通作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必须坚定扛起责任使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全市之力打造通州湾新出海口,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等战略工程建设,更好地发挥枢纽功能,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门户,成为支撑双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