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枢纽办:力筑“江北枢纽”,擘画“未来之城”

2021年06月28日13:34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力筑“江北枢纽”,擘画“未来之城”

□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通讯员 曹昊晨

“十四五”开局之年,一个消息令人振奋:年初,南京都市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之后,江苏与安徽两省联合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就此全面打开。

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江北新区在都市圈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江北新区既是长江中上游城市连通长三角的关键“咽喉”,也是华东面向内陆腹地产业转移的重要支点。1小时可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周边200公里半径内有25个城市、近2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

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交通网络、枢纽规划被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使命在肩,江北新区枢纽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明确,坚持立足百年大计,打开全球视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筑起可以担当新发展使命、打开新发展格局的“江北枢纽”。

勇担使命,打牢枢纽建设根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盛夏时节,长江岸边一片绿意盎然。自皇厂河至划子口河段约12.7公里长江岸线,成为江北北岸一道亮丽的“绿色廊道”。很难想象,这里从前曾是造船作坊、厂房遍布的破旧码头。

去年春天,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长江岸线覆绿工程完工,拆除了破旧船厂,增加了林草覆盖,有效恢复了长江岸线生态。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但想要保住“绿色廊道”常绿,还要下深功夫、细功夫。因此,枢纽办安排专业人员对岸线乔木和绿地进行精细养护,在加强日常管养的基础上,日日巡查,“时时勤拂拭”,确保岸线整洁。

回望半年前的冬天,正值“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期,江北新区格外“热闹”。江北新区确定新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新主城;铁路南京北站枢纽配套工程开工动员会召开,南京铁路枢纽关键性工程、北沿江高铁控制性工程南京北站枢纽配套工程正式启动。

就在冲锋号吹响之前,担负建设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高铁南京北站综合枢纽两大枢纽经济区重大使命,枢纽办带领干部队伍全力冲刺工程建设,完成多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工程建设项目,风雨无阻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顺利开启江北枢纽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为保障铁路南京北站枢纽配套工程顺利开工,枢纽办采用“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方式,以最快速度完成迁建项目批复。目前,北站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景观绿化及保障房建设均稳步推进。

完成了扩能改造的西坝港区铁路专用线,铁路等级由原来的工企Ⅰ级改造为国铁Ⅱ级,预计至2025年,专用线到发量将达到1130万吨/年,2030年提升至1721万吨/年。枢纽办对铁路专用线进行全封闭管理改造,进一步提高铁路营运安全。

西坝港区转型升级进程进一步加快,枢纽办于2019年完成了西坝散货二期780米岸线功能调整工作,将原散货岸线调整为通用岸线,完成西坝港区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任务。目前,枢纽办已启动了西坝港区通用泊位一期工程项目工可编制工作。西坝港区通用泊位一期工程力争于“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届时前方港口码头和后方保税物流中心联动发展,真正将西坝港区打造成多式联运、现代物流贸易服务聚集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此外,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一期已于去年建成投用,眼下,二期工程建设正在火热推进中。

去年年底,4号线二期工程于2020年底正式开工建设;今年3月,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取得省发改委立项批复,目前正在开展初步设计报批和招标准备相关工作,将于2021年底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宁天线南延线正加速建设,开工累计完成投资8.77亿元……

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枢纽办立足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细致梳理日常12345政务热线诉求,重点关注群众诉求多、希望尽快解决的事项。同时,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最终将“推进11号线一期年内开工”“西坝港区消险工程”等十余项内容列为任务清单,作为近阶段工作的根本指导。

枢纽网络“越织越密”,江北枢纽再次进阶。

“以‘交通圈’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最终做强‘经济圈’。”江北新区枢纽办提前布局,发力枢纽型特色产业培育。截至目前,枢纽办已成功签约森瑶新型多元化综合产业园、熙麦(南京江北)智慧科技物流园、深国际·南京综合物流港、江苏毅达汇景智慧供应链产业园等多个8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疫情期间积极采用“云招商”模式开展招商,自成立来累计完成2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储备目标。

先人一步,打开枢纽发展大格局

年初出炉的铁路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智慧城市蓝图,给“万众期待”带来了大大的惊喜——

城市内乘地铁、城市间坐高铁,南京北站片区未来将会像一个都市大磁场,依托强大的交通枢纽吸引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成片区的生活生产消费中心,形成对整个片区的带动,从而实现对城市格局的重塑和对城市地理经济的改写。

那么,一名普通乘客的体验又是怎样的呢?在车流、人流、物流高度密集的大型交通枢纽中,交通状况不仅可以实时了解还可以预测,乘客可以通过各种智能化手段毫无障碍地到达、出发或穿行其中,无人驾驶车自主地将有需求的人送往下一个目的地……

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要做一件更具开创性的事:先开发“大脑”,再建设城市。白纸作画,建设国内首个智慧型枢纽经济区。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数字孪生平台的筹划建立,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和CIM平台的融合运用。

本次数字孪生技术特邀研究专家、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表示,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数字孪生研究是国内较早把CIM城市智能模型应用到高铁枢纽片区研究的案例,提出了从数字孪生走向城市枢纽经济区CIM平台的建构、从CIM平台走向全经济区智能新基建的三步跨越。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作为未来江北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之一,要在规划层面进行超前部署,以南京北站为载体建设智慧城市;要利用CIM平台收集流动的城市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对大数据进行相关场景的推演和预测,让CIM平台真正成为“规—建—管”城市全寿命治理周期的“大脑”。

近年来,江北新区枢纽办高度重视规划引领,坚持长眼光、大视野、高标准、新思路,奋力开启枢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在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方面,先后完成了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道路系统、轨道线路引入方案研究、土地开发需求及策略研究等专项规划,并形成了“城市发展引擎”建筑形态意向的站城一体化概念方案。秉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既有宁启疏解区、京沪线实施迁改,降低南京北站轨面标高,优化减少道路、轨道交通穿越铁路交叉31处,大幅降低建设投资,有效整合周边低效用地约6258亩。

在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方面,完成西坝港区功能调整规划研究、集装箱发展战略、物流园区发展规划、路网专项规划、市政专项规划、综合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及江北货运铁路布局规划,明确了西坝港区转型升级的目标及路径,积极争取将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综合物流园列入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并取得省发改委批复。

在地铁场站周边综合开发前期工作方面,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发展理念为指导,分两批次开展柳洲东路站、七里河东站等多个站点的周边综合开发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开展江北新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需求及策略研究,已形成中期成果。

“红韵”入心,劲添奋进动力

6月3日,一场名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党史知识竞赛在枢纽办进行。这场知识竞赛有其独到之处,参赛对象不是个人,而是枢纽办机关党支部的一个个“红旗小组”。

近两年,江北新区枢纽办积极引进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学府的“名校优生”,前后有10名优秀毕业生加入枢纽建设队伍。 “红旗小组”是枢纽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培养青年干部的创新举措。每个红旗小组由党员领导干部、年轻党员、党员发展对象与群众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通过一级带动一级的示范引领,将全体干部职工纳入到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中。

以“红韵枢纽”党建强基行动品牌为引领,在枢纽建设一线,“红色”成为了一股力量,引领向上、你追我赶。

一间名为“行车学堂”的小小会议室,成为了长芦车站倒班工人党员的学习“微阵地”。在这里,工人党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随时“加油”。

推动党员教育工作全覆盖,枢纽办铁路运输公司创新提出“三微一小”党支部工作法,“微阵地”——将学习阵地建在一线,在倒班工人党员工作的长芦车站,开设“行车学堂”;“微课堂”——畅通直播渠道让工人党员方便学,建立电子资料库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微时间”——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打造移动学习窗口,以灵活的“班组”同学为主开展学习;“开小灶”,打造党员身边“帮学团队”,政治素养高的老党员,与倒班工人党员结成一对一学习小组,点对点解决一线党员学习问题。

通过建立“微阵地”、开办“微课堂”、利用“微时间”和结对“开小灶”,在生产一线打造“红色加油站”,让学习教育“不落下一名党员”。

一项小小的党建创新行动,让学习的氛围、奋进的动力,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在前不久举办的铁路运输公司技能操作赛场上,一群“90后”工人让“老大哥”们刮目相看。刚上班不久的他们,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得益于全员学习氛围的形成。

枢纽办还探索创新,建立了干部谈心谈话阵地“清心茶室”,作为强化第一种形态运用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茶·廉文化主题谈话室,营造轻松、舒缓的谈话氛围,制定绿茶、红茶、苦茶“清心三杯茶”谈话制度,推进日常谈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将关心、爱护干部真正落到实处。枢纽纪工委还注重形成可传播性的教育成果,制作出原创廉政教育微视频《茶语清心》,用光影艺术诠释清廉文化,用镜头语言展示廉洁魅力。

起笔未来,在这里实现“四通八达”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行了部署,涵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网络、枢纽的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农村交通发展以及运输服务提升、运输市场改革等内容。全国多省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都对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等作出部署。

“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是江北新区最重要的使命。因此,江北枢纽的规划、建设要站在更高的层级上去谋划,而依托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新区也有能力整合资源,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交通枢纽。”江北新区枢纽办相关负责人说。

南京北站,江北新区赋予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座大型交通枢纽,而是“江北门户、枢纽创谷、乐活康城”。

打开南京北站蓝图,这里将引入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铁路、宁滁蚌城际铁路和宁启铁路、京沪铁路,设置沿江场、城际场、普速场共3场16台30线。同步引入5条地铁线路,配套建设公路客运站、常规公交、出租/网约车、社会车、城市航站楼、旅游集散中心等设施,打造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

同时,依托南京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优势资源,以枢纽为中心,打造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旨在打造辐射苏皖、链接区域的新门户,站城一体、城景交融的新客厅,创新先导、双区联动的新引擎。

“以市场为导向”,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北站枢纽、海港枢纽、轨道交通的规划中。何为市场导向?以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为例,枢纽办突破传统的单一从规划端的城市设计研究,采取“规划+市场”双导向的研究模式,一方面以“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进行规划维度的上位控制引导,另一方面从土地开发需求及策略入手进行市场端的反向条件输入,既在规划研究下算好市场端的经济账,又在市场研究下算好规划端的控制账,切实做到同时“算好两笔账”。

海港的转型升级同样如此。码头和仓库的功能设计、海港经济区发展战略、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等,都要与新区的主导产业、城市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一个“四通八达”的未来之城,拭目以待!

(责编:孟二波、吴纪攀)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