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位“流浪達芬奇” 在地上畫出戰疫英雄

2020年04月21日08:34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流浪達芬奇”在地上畫戰疫英雄

他創作的《戴口罩的蒙娜麗莎》為中國加油。

從蘭桂的畫中,醫護人員眼神堅毅。

少女手捧蠟燭祈禱的畫面。

“這是畫出來的嗎?”“粉筆也能畫出油畫效果啊!”近日,南京新街口愛尚天地門口,一位用粉筆在地上作畫的獨腿老先生讓不少市民駐足驚嘆。一幅用粉筆畫的肖像仿佛照片一樣印在地面上,畫中戴著口罩和防護帽的醫護人員眼神堅毅,下方寫著“致敬英雄”幾個字。

熟悉新街口的人對他並不陌生,每年總有幾個月,能看到他在廣場上俯身畫畫的身影。以前他總是畫《蒙娜麗莎》或是其他世界著名油畫,有網友留言稱他為“流浪達芬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畫起了抗疫英雄。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鬧市常客

在新街口廣場,從下午兩點畫到晚上八點

從蘭桂今年59歲,山東人。隻要不下雨,下午他總會出現在南京新街口開闊的廣場上,拄著拐杖物色一個人流密集但不礙事的地方。他挎著的一個灰色塑料袋裡裝著全部創作工具,地磚成了他天然的畫布,經過簡單的構思,他就開始打起了底稿。從底稿上似乎看不出專業的功底,但當他開始上色,勾畫線條涂抹明暗色塊的時候,精准的形象開始迅速出現。他用粗糙的粉筆熟練地描繪出細節,通常會從下午兩點畫到晚上八點,經過一番細致地描繪,一幅粉筆肖像便出現在地面上。

“你幫我看看這個透視對不對?”“這個脖子是不是有點長了?”紫牛新聞記者蹲在旁邊看從蘭桂畫了一晚上,他常常畫了一半就抬頭詢問。由於身體殘疾原因,他隻能坐在地上畫畫,不大方便從高處全局觀察畫中人物形象的比例。實在拿捏不准時,他也會拄起拐杖,站起來在畫前沉思一會。

“粉筆裡隻有彩色卻沒有黑色,你看我畫黑色用的是各種各樣的碳棒,有的是原始的木炭,當然這個對環境不好,現在用的少了。有的碳棒適合勾邊,有的適合大面積上色。”從蘭桂一邊畫一邊向記者講解。

“城管偶爾會來管,有時候商場的物業也會來交涉,這幾年可以說是越來越嚴了。但是疫情期間感覺稍微鬆一些了,可能也是看我們底層的人不容易。”從蘭桂一般畫完畫都會用礦泉水將畫面沖掉,偶爾也會讓畫過一夜,麻煩環衛工人第二天一早沖掉,幾分鐘時間,一幅精美的肖像畫便隨著水流消失了。

敬愛英雄

他把大部分抗疫人物都畫了一遍

從下午畫到晚上,從蘭桂會帶一個充電的LED燈支在一旁增加亮度,偶爾還會帶一個架子用手機進行直播。時常有人蹲下來邊細看邊和他聊天,問問他的經歷和過往。人多的時候,從蘭桂會即興吟幾首詩,也會在小朋友聚集的時候表演雙手同時寫對稱字,一筆畫空心字等等絕活。

從蘭桂告訴記者,自己1月份的時候從南京去了浙江,沒想到遇到疫情,在浙江被“困”了兩個多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沒辦法上街畫畫,就呆在賓館裡,偶爾出門隻能去下超市。”國內疫情趨於緩和后,他走上了金華街頭,在那裡開始畫醫務人員形象的粉筆畫。“從鐘南山院士、陳薇少將到普通的醫護人員頭像基本都畫過了,現在除了李蘭娟院士,疫情期間的重要人物全畫了一遍。”他還常向過路市民請教,想看他畫什麼,配什麼樣的文字,他在各地認識的一些“拍客”也常常幫他出主意。

下雨天不能出門,他就呆在旅館研究疫情的新聞,“這幾個月我也算學習了很多醫學知識,我們國家能迅速地讓大家戴上口罩,這個太重要了。”在金華時,他還創作了一幅《戴口罩的蒙娜麗莎》,呼吁人們養成戴口罩的習慣。

心中最愛

《蒙娜麗莎》臨摹上千次,閉眼也能畫出來

“蒙娜麗莎我會‘默畫’,其他的名畫還是要臨摹,國內還有一位畫粉筆畫的‘帽子哥’,我們常交流。”從蘭桂一邊畫一邊向記者介紹他對畫畫的理解,還講到外國的粉筆畫大賽,言語中充滿向往。到今年他已經在全國流浪超過36年,每到一處就會在地上作畫。

他畫的最多的是油畫《蒙娜麗莎》,臨摹了上千次,閉著眼睛就可以畫出來,這樣一幅復雜的作品他可以用半個小時速寫,也可以精雕細琢七八個小時,手指涂抹數千下。“名畫基本上都畫過,一直堅持畫的是蒙娜麗莎,一方面自己喜歡,另一方面這個畫的認可度高,人們給的打賞高。”他告訴記者,不僅可以臨摹《蒙娜麗莎》原畫,還可以畫不同年齡段的蒙娜麗莎,根據臉部特征還原她年輕時的樣子。

“16歲那年腿上長了腫瘤,從大腿開始往下都截肢了,為了養活自己,走南闖北在街頭賣藝。”從蘭桂一開始學的是書法,后來又開始學習畫畫,總自嘲學什麼都是一點皮毛。不過他非常好學,每經過一個城市,他都會到當地的博物館、藝術展中去學習。他還得到過國內著名藝術家指點,練就一手畫虎的絕活。除了在外賣藝,從蘭桂總是在充實自己,不僅去看展,有機會他也會去各地的高等學府看看。中央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他都去過,有時一些學生老師還會和他交流。

溫暖記憶

在鼓樓醫院看病,一好心女士資助千元

從蘭桂告訴記者,這次來南京是到口腔醫院看牙,不過受疫情影響口腔科要等一段時間才能正常開放。“我計劃等到五月底,到時候再離開南京去別的地方。”由於牙齒不好,從蘭桂的一口牙磨平了不少,需要做種植牙,於是每隔幾個月他都會到南京來。

“這麼多年什麼人都遇到過,好人壞人,還遇到過危險,在南京我是最安心的,因為遇到的全是幫助我的人。”從蘭桂回憶,每次來南京他都住在鼓樓區的一家小旅館裡,五十塊一天的房租,加上幾頓飯,一天的開銷在八十元左右。需要畫畫時,他會約上認識的的士師傅,花上幾塊錢讓師傅將他送到新街口附近。在街頭認識的南京本地朋友也常來看他,還有阿姨給他送晚飯吃。熟識的攝影師也喜歡來給他拍照,一拍就是一晚上。

“有一次我在鼓樓醫院看病,一個好心的女士知道了我的故事,塞給我1000元現金就走了,我后來想想要把錢還給她,還報了警,不過最終也沒有再找到那位好心人。”從蘭桂說,不僅市民對他很熱情,口腔醫院的專家對他也特別好。

“200元一次的挂號費對我來說有些難以負擔,有個大專家知道后就免費給我問診,我一直挺過意不去的。我這個牙很多地方看不了,有的地方都不願意給我做,隻有南京口腔醫院這邊願意。”

未來計劃

希望有自己的畫室,不用再四處奔波

三十多年游歷全中國,他從南畫到北,海南島、黑龍江、西藏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現在流浪藝人越來越不好做了,基本就維持一個日常生活。以前人用現金多,現在人身上基本不帶錢,又沒有掃碼打賞的習慣,於是看的人多,捧場的人少。”從蘭桂告訴記者,隨著年齡增大,他也漸漸不太習慣走南闖北的生活了。他也與時俱進,學習在快手平台上發短視頻,目前有幾萬粉絲。在杭州時,也有人想捧從蘭桂進行直播,但是他無奈地表示自己口才不行,捧不起來,后來也就慢慢不去直播了。

最近,他在網上拜師學起了彩色鉛筆畫。“我是在抖音上拜的師,抖音上有很多人約畫,我也想學習這種網絡賣畫的模式,給人畫彩色鉛筆畫謀生。”不過畫畫必須有一個地方,從蘭桂告訴記者,自己在老家有一塊地皮,但是目前無力蓋房,想去鎮上或者別的地方租一個門面,搞一個自己的畫室謀生,結束數十年的流浪生涯。(劉瀏)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