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盐城全市上下着力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统筹推进经济恢复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实现了“迈好第一步,首季开门红”,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受市场需求改善、就地过年等政策带动下,一季度盐城地区生产总值达1469亿元,增长16.7%,比2019年同期增长6%,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呈现稳定恢复、逐季走强、回升加快的良好态势。总体看,工业好于服务业,外需好于内需,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3位。特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逐月提高、税比提升,从年初增长17.1%提升至31.5%,增速列全省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增长41.3%,反映盐城实体经济复苏明显。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3元,增长14.1%,增速列全省第5位。
统计显示,一季度盐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9%,增速进至全省第5位;规上工业应税开票1457亿元,增长50.4%,其中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增速均超50%。在现代制造业量增质提的同时,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特别是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业态蓬勃兴起,东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滨海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列入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现代物流增势明显,全市高速公路收费站累计通行货车140.8万辆次,增长76.3%,两年平均增长63.6%,均列全省首位。文旅融合加快发展,一季度盐城4A级以上景区游客接待量近900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7.4%,西溪文化旅游景区、大洋湾游客接待量均突破百万人次。
今年以来,盐城坚持“变量、增量”双管齐下、齐抓并进,一季度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7%、40.8%。坚持创新为要,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活动,一季度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535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39家。坚持项目为王,一季度277个市“两重一实”项目、50个重点领域关键项目分别完成投资422.9亿元、202.4亿元,首条超级虚拟轨道交通系统(SRT)一号线开通试运行,正泰光伏电池及组件一期、普天5G智慧储能电池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为苹果配套的日铠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智能制造项目今年完成投资30亿元,14栋厂房已主体封顶,进场CNC设备495台。
紧扣“3060”目标,盐城全力打造能源绿色转型“典范城市”,一季度随着射阳龙源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并网,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004.76万千瓦,增长17.9%,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新能源累计发电68.1亿千瓦时,增长37.2%,分别占全市发电量51.5%、全省新能源发电量36%。目前正加快推进7个190万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年内全部并网发电,到2025年,盐城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达2000万千瓦,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季度PM2.5浓度同比下降9.5%,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51个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88.2%。
近年来,盐城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成功纳入上海“十四五”规划,一季度沪盐合作共建园区开票销售174.7亿元、税收8.3亿元,分别增长19.9%、28.7%。外资外贸逆势上扬,一季度盐城实现进出口38亿美元,增长63.2%,其中出口26.1亿美元,增长69.5%;进口11.9亿美元,增长50.9%。一季度盐城实际使用外资3.88亿美元,增长126.8%,增幅列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