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汪走出綠色生態轉型路 綠水青山生機無限

2020年04月29日16:26  來源:徐州日報
 
原標題:賈汪走出綠色生態轉型路

高質量發展之路該怎麼走?當很多地方還在苦苦尋找轉型方向時,賈汪已經有了明確目標——

探索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賈汪模式”,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

這條路,發軔於現實之痛,順乎於時代之變。賈汪的轉型路徑,將對徐州、對江蘇乃至對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都有著深遠的導向意義。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賈汪人搶抓機遇,趁勢而上,聚焦國家級“十區共建”,探索深度轉型,明確了“生態立區、產業強區、旅游旺區、文明興區”發展定位,用過硬的成績交出了一份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時代答卷”。

在全省2019年度高質量發展考核中,賈汪區榮獲推進高質量發展“爭先進位綜合獎”。實踐証明,這條綠色生態的轉型路,生機無限。

在這裡,打造轉型樣板

賈汪被國務院通報表彰為2018年度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打造全國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樣板區。

4月20日,吉麥新能源汽車首款車型首發下線,開啟了徐州新能源乘用車制造新紀元。這款車的誕生地,就是位於賈汪區的徐州工業園區。

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賈汪區通過破“舊”立“新”,為引入高質量項目騰出了寶貴的發展空間,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突破。

曾經,賈汪因礦設區、因煤而興,但也因煤而困。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不高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賈汪,2011年,賈汪區被列為第三批國家資源枯竭城市。2016年10月,賈汪境內的最后一座煤礦關閉。

2018年以來,作為徐州大氣治理和“四大行業”整治的重要板塊,賈汪主動作為,關閉整治“散亂污”企業454家,2020年6月底將實現轉移關停4家焦化、5家鋼鐵鑄造、3家煤電企業,削減焦炭產能590萬噸、退出煉鐵產能400萬噸、煉鋼產能335萬噸,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擺脫陳舊的發展理念。

有“破”更要有“立”。破立並舉、先破后立、邊破邊立,這是賈汪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該區聚焦徐州工業園區、潘安湖科教創新區、雙樓保稅物流園區、農谷大道現代產業園區、全域旅游功能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籌)六大產業發展平台,持續、精准發力,構建了具有賈汪特色的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電子與ICT產業和休閑旅游、現代物流、現代農業“3+3”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動能和后勁持續增強。

“在推動轉型發展的實踐中,我們牢牢把握賈汪產業發展不足的主要矛盾和高質量項目較少的矛盾主要方面, 始終保持破解高質量發展矛盾的持久韌勁。”區委書記張克介紹,賈汪區堅定實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主戰略,去年簽約項目86個、協議總投資約300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6個,電子與ICT產業實現“零突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增幅全市第一。

新思想引領下的賈汪實現了在新起點上的彎道超車,三次產業比達到7.6:44.4:45.2,基本擺脫了資源依賴型傳統發展路徑,可持續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正成為淮海經濟區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康養中心。

昔日煤城的華麗轉身,備受矚目。賈汪區被國務院表彰為2018年度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區,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核優秀等次,打造全國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樣板區。

來這裡,感受綠水青山

賈汪區榮獲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級生態修復示范區

綠色,是賈汪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賈汪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此,賈汪實施三大工程,堅決修復治理煤炭開採留下的13.23萬畝的採煤塌陷區。

持續推進塌陷地治理工程。按照“宜游則游、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工則工”的原則,大力實施“村庄異地搬遷、基本農田整理、採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五位一體綜合整治工程,先后實施潘安湖、小南湖、月亮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82個、治理面積6.92萬畝。其中,潘安湖區域經過生態治理和景觀再造,形成7000多畝開闊水面,成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被譽為全國採煤塌陷地治理的典范和標杆。

持續推進荒山造林工程。賈汪境內有大小山頭283座,山體多為石灰岩,岩石裸露率50%以上。賈汪積極向荒山進軍,沒有土就肩挑手扛、背土上山,沒有水就接力翻水、引水上山,硬是在石頭縫裡種出綠色森林。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2.4%、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成為全國石灰質山體綠化造林的樣板工程。

持續推進碧水繞城工程。開挖疏通河道144條306公裡,暢通水循環,建成“十縱五橫一環”生態水網,徹底改變了長期煤炭開採導致的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的狀況,重現了賈汪綠水繞城、人水相親的“泉城”風採。去年該區開展“江河碧空”專項行動,中央排洪道、屯石大溝等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完成,潘安湖片區水系連通工程建成使用,拆除違建10萬平方米,清理河道垃圾2.2萬立方米,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生態環境得到新提升。

賈汪不僅有“美顏”,更通過農旅融合打造旅游產業新板塊。該區在京杭大運河沿線規劃建設農谷大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面發展都市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合理布局農家樂和精品民宿,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區現有設施農業面積12.5萬畝,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農家樂115個,總長27公裡的農谷大道已成為一條景觀大道、富民大道、產業大道。如今,賈汪的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5年來成功創建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鳳鳴海4個4A級景區和臥龍泉1個3A級景區,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中國休閑小城、全國休閑旅游示范區等稱號。

賈汪不僅為資源枯竭城市發展全域旅游作出了示范,也為旅游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賈汪經驗”。賈汪成立10家香包合作社,建成香包大院、香包文創綜合體、香包文化產業園,把“小香包”做成了“大產業”。

從這裡,吹出時代新風

賈汪區入選“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庄村視察時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2018年8月,賈汪區入選“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區”,開啟了文明實踐的樣本建設之路。

賈汪堅持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賈汪重要指示精神有機結合,瞄准思想通、陣地通、資源通、民心通四個“通”,狠抓全面動員、全域覆蓋、全程服務、全民共享四個“全”,努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到村、進戶、見人、走心。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哪干?誰來干?干什麼?賈汪的實踐,很好地回答了一個個現實問題。

陣地建設全域化。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城鄉聯動,實現區、鎮、村三級陣地全覆蓋,14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300余個實踐點,交織成為上下貫通的四級網絡體系,為群眾提供了學習新平台、教育新場所、服務新渠道,讓群眾重新找回歸屬感。

志願隊伍多元化。黨政機關、公益組織、高校志願服務力量共畫同心圓,鄉賢、百姓名嘴、勞動模范、熱心村民等聚力新時代,通過“由人到隊再到盟”,變“單兵作戰”為“集中行動”,變“游擊隊”為“正規軍”,186個志願服務大隊、950余個小分隊開展志願服務6800余次,讓志願服務精神深入人心。

服務項目精准化。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導向,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追求,通過廣泛征求群眾需求,295個接地氣、有人氣的志願服務項目和文明實踐活動在賈汪大地遍地開花。

工作機制高效化。一個“平台”一張“網”,實現對全區文明實踐的綜合管理,點單、派單、接單、評單讓志願服務無縫對接。134名文明實踐專職聯絡員,有效解決了“有人干”的問題,成為守護鄉村文明的靚麗風景線。

賈汪獨創的“十必聯”工作法已成為文明建設新品牌,群眾家有喜事、喪事、難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糾紛、信訪訴求、當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志願者主動上門聯系,把工作做到群眾身邊,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在全國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同志對賈汪“十必聯”工作法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看這裡,全面爭先進位

賈汪區獲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區)、全國“七五”普法先進縣(市、區)、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縣(區)

“過去的一年,全區各地、各部門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艱苦努力,實干篤行,用賈汪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了賈汪高質量轉型‘發展指數’,換取了賈汪人民更多的‘幸福指數’。”賈汪區委書記張克說,在綠色生態轉型道路的引領下,全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轉型升級的有利因素不斷集聚、支撐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2019年,賈汪區完成棚戶區征收32.5萬平方米,建設安置房178萬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3個,城市面貌進一步改觀﹔扎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疏通下水管道210公裡,城區強排站擴建工程投入使用,防汛排澇能力進一步增強;持續優化城市路網,融創路、府佑路北延建成通車,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400個,群眾出行進一步便利。同時,積極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提升美化亮化水平,加快升級鎮村基礎設施,“六橫七縱”大交通框架日臻完善。到去年底,全區2554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實現脫貧,5個經濟薄弱村達標出列,如期完成脫貧攻堅和對口扶貧協作任務。

此外,賈汪區深化村居自治,以黨建為引領,凝聚鄉賢力量,不斷開創基層治理新格局。該區創新開展農村黨員“挂牌亮戶先鋒行”、機關黨員“回家看看·鄉情訪”活動,全區7300多名黨員家庭挂上黨員戶牌,亮身份、作承諾、解民憂﹔深入開展 “三會五項” 工程,811名專兼職網格員在809個網格內開展掃黑除惡宣傳、線索摸排等工作,形成了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良好局面﹔推行本土制度、信息公開、村規民約三位一體自治制度,134個行政村(居)全部制定了包括“馬庄規矩”“小吳約定”等各具特色的村規民約。

賈汪區還在全國率先成立鎮級“鄉賢協會”、村級“鄉賢工作室”,實現12個鎮(街道、工業園區)、134個村(社區)全覆蓋。3年來,956名鄉賢化解各類矛盾萬余起,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意見1300余條,參與掃黑除惡線索摸排、宣傳等工作,成為上通下達的“傳音筒”、矛盾糾紛的“過濾器”、基層穩定的“安全閥”。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賈汪全區上下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多重政策利好疊加的發展機遇下,開拓創新、拼搏實干的賈汪人,正以國家級“十區共建”的品牌優勢為抓手,全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區域樣板,不斷開創賈汪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這條綠色生態的轉型之路,終將繁花似錦,走出一片海闊天空。(曲美慧)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