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赴海安調研,在談到海安為什麼能在南通市考核中奪得“八連冠”實現窪地崛起時,海安市委主要領導說,除了歷任領導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就是全市上下“爭第一,創唯一,第二就是落后”的拼勁與闖勁,“個個爭先,恥為第二已經成為風氣”。
無獨有偶。在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常州市委主要領導表示,要弘揚勇爭一流、恥為第二的精神,爭分奪秒、開足馬力,堅定不移抓項目,矢志不渝抓創新,持之以恆抓環境,擦亮“五大明星城”。
從海安到常州,兩地都提出“勇爭第一,恥為第二”,值得關注。客觀地看,隻要是考核,就會有“一二三”,就有人“第一”有人“倒數”,要求個個都“第一”並不現實。所謂“第二就是落后”,強調的更多是一種導向,一種激勵,一種自覺,是任何時候都以爭先為榮、以落后為恥的志氣和雄心,是敢於爭先、勇當第一的執著和干勁。
精神狀態決定干事成敗。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發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在各個時期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在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情況下,江蘇人正是靠著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的精神,從“供銷員經濟”做起,開創發展新天地﹔進入區域經濟競爭激烈的新世紀,江蘇人正是靠著不甘落后、敢於爭先、不服氣、不服輸的精神,勇於創新、自我革命,贏得發展新局面。可以說,沒有不服輸、不服氣的拼勁,就沒有華西的今天﹔沒有瞄准第一、永爭第一的執著,就沒有昆山之路﹔沒有敢於爭先、善於領先的精神,就沒有蘇北崛起,就沒有江蘇今天的發展局面。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敢爭第一,未必能第一﹔想都沒想過,要得第一恐怕很難。敢於爭先領先,這是新時期江蘇精神的重要內容,敢爭第一應該成為江蘇人的精神氣質。但毋庸諱言,也有的地方和干部存在不敢爭先、不願爭先等現象。比如,改革開放之初“家徒四壁”的時候,能夠放手一搏,敢闖敢拼,經濟條件好了,“家底”殷實了,反而束手束腳,寧願“藏鋒”不願“出頭”,寧願隨波逐流不願勇立潮頭,“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的傾向明顯。再如,外部環境比較好的時候,信心滿滿,敢爭敢搶,外部發展環境嚴峻復雜了,不確定因素增加了,就畏手畏腳,甘於中庸,不願“冒尖”,不敢拼搶。認識問題必須在認識層面解決。清除“不願爭先”“不敢爭先”的思想霧霾,就是要摒棄“中庸思想”和“中游形態”,不做謙和溫厚的“謙謙君子”,勇做敢爭第一的運動健將,就是要大力倡導“勇爭第一,恥為第二”的精神,營造你追我趕、比學趕超的濃郁氛圍,帶動全省上下一門心思抓項目、心無旁騖謀發展。
前不久,省委主要領導在一次會議上強調,要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在比學趕超中狠抓落實,在爭先進位中奮發向上。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強調“比學趕超、爭先進位”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現實意義。我們說要多些“第二就是落后”的拼勁,就是希望多一些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自覺,多一些闖一流、爭第一的自信,在全省上下營造生龍活虎、你追我趕的生動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