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20年07月06日 第 05 版 版面截圖
原標題:讓“鏽帶”成為“秀帶”(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③)
生態環境的成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生態環境的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生態環境的獲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的重要指標
“你問什麼是小康生活?這就是我理想的小康生活!”家在景中住,江蘇省南通市臨江小區的居民卞玉如熱情地招呼記者參觀自家“江景房”。從陽台向外看,長江岸線之美盡收眼底:南邊正對著南通狼山國家森林公園,郁郁蔥蔥的綠色進入視線﹔朝西邊看是奔涌不息的長江,一艘貨輪剛好經過﹔打開窗戶,新鮮空氣夾著梅雨季節獨有的濕潤感扑面而來。
然而曾有一段時間,長江岸邊的生態環境並不盡如人意。臨江臨海的南通,港口是發展引擎,造船、化工等產業沿江聚集,奠定了經濟強市地位。但由於歷史原因,沿江地區一度出現了資源多頭分割管理、質態不優,港口產業單一、效能偏低,散貨碼頭設施老舊、生產工藝落后、能耗污染大等嚴峻問題,港城結合地帶成為臟亂差的集中區域。“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令當地百姓較為不滿。在長江邊上生活了74年的卞大爺回憶,“雖然距離很近,但長江是看不見的,更別提感受它的美了。隻有下大雨時江水倒灌,將門口的低窪地淹沒,才能體會到我們住在長江邊上”。
怎樣回應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發展與保護之間怎樣平衡?綠色發展理念無疑是解開這兩個問題的根本遵循。在4年前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重要指示,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進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為長江經濟帶跳出傳統發展路徑、破解生態環境保護困局錨定了航向。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凝結著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成為沿江省區市的發展共識。
推動經濟轉型、實現綠色發展,難免先要經歷一番“猛藥去疴,刮骨療毒”,解開思想上的疙瘩,承受經濟上的陣痛。2017年初,南通全面啟動實施濱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工程,以南通港的整體搬遷、提檔升級為突破口,引導沿江數百家“散亂污”企業有序退出、騰籠換鳥。雖然從經濟上說淘汰許多產業極為“不舍得”,但對長江保護和城市生態提升而言,這些犧牲卻“很值得”。3年來,沿江片區關停“散亂污”企業203家,修復騰出沿江岸線5.5公裡,新增森林面積6平方公裡。如今,南通群眾在家門口的濱江公園溜達散步,細雨綿密、江風微潤,綠道成蔭、白鷺翩躚,過去滿目瘡痍的“鏽帶”已變成清新亮麗的“秀帶”。住在江岸的百姓說,現在有一種“長江是我們的”的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全面小康的關系:生態環境的成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生態環境的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生態環境的獲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的重要指標。就長江沿江城市而言,無論生態修復還是減污治污,都還需要繼續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應有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上的戰略定力,應有補齊生態短板實現全面小康、向群眾回饋生態紅利的職責擔當。
(作者為本報江蘇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