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區:借集成改革“個性致富”

2020年07月08日16:27  來源:淮安新聞網
 
原標題:江蘇淮安區:借集成改革“個性致富”

  “全程機械化,水泥路鋪到田頭,還配套高標准水利設施,長勢明顯比普通農戶的好,把田交給合作社種,我放心!”5月26日,在車橋鎮豐年村舉辦的分紅大會上,優秀社員代表殷艾國說。作為淮安區第二批集成改革試點之一,豐年村兩年來集體收入增長超10倍,順利脫貧摘帽。

  近年來,淮安區遴選15個試點村開展“一點五試、集成改革”。淮安區委書記張笑表示,“集成改革”致力於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產業扶貧(富民)、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社區股份合作制”五項改革在一個點上統籌推進,讓改革試點發揮疊加集聚和示范效應,為鄉村振興貢獻具有淮安智慧的改革經驗。

  量體裁衣,探索“一村一策”

  在項目選擇上,淮安區堅持在結合各村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上進行選擇,不搞“一刀切”經過兩年的改革,各個試點村摸索出不同的致富路子。

  5月底,蘇嘴鎮沙吉村瓜果飄香。村口,一箱箱西瓜整齊碼好,等待發貨。“我們的西瓜皮薄瓤甜,一箱6個3斤重的小西瓜能賣到100元。一年下來,每畝地的純收入達到過去傳統種植模式的6倍多。”村黨總支書記於洪軍介紹說。過去,沙吉村曾是“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貧困戶。經過調研,該村瞄准“瓜稻輪作”項目,在省、市農科院專家的幫助下引進“蘇夢6號”新西瓜品種,先后投入250萬元建設400畝鋼架大棚,建起省級農業園區蔬菜糧食輪作特色園,逐漸打出“蘇嘴西瓜”的知名度。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盧灘村盤活1500多畝土地,發“芡實財”;涇河村投資蝦稻共作高效特色農業項目,每年村集體增收40萬元;宋集村在薄殼山核桃、蘋果桃樹等項目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林下循環經濟,以短養長,去年一年實現利潤46萬元……

  化零為整,打好土地資金兩張牌

  豐年村黨總支書記盧攀峰至今仍記得號召村民入股合作社的不易。“大家都不信任我們,認為你們哪會種田?”頂著質疑聲,盧攀峰帶領12名村干部挽起褲腿下田。耕種防收烘,每個環節由村干部挑大梁。“前幾天分紅大會,我們一口氣發了41萬元。最近又有300多畝土地要登記入股。”盧攀峰說。

  一家家農戶帶土地入股,一畝畝土地串點連線成片,進一步釋放農村生產力。截至去年底,15個試點村共計流轉入股土地1.4萬畝,配套建成區域性社會化服務中心12個、工廠化育秧中心14個、標准化農機庫15個。

  除了土地,淮安區還在資金投放方式上大膽創新。“過去各種惠農扶貧資金發放到村裡,就像‘撒胡椒面’,難以形成合力,現在我們將各類資金整合起來,定點投放。”淮安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殷宏陽說。近年來,淮安區整合中央農業生產社會化項目資金、省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省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區財政配套資金等,累計投入5300余萬元,徹底改變了以往涉農資金投入分散、效益低下的現象。

  農業現代化,讓增收途徑更多元

  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打亂車橋鎮蛇峰村的春耕節奏。3月,新購置的一批高新農機設備,不僅解決了該村1000多畝地的噴藥施肥問題,還為周邊農戶近5000畝土地提供農機服務,收益近5萬元。“實現全程機械化,不僅節約大量人工,每年開展對外服務還有一大筆收入。”蛇峰村黨總支書記萬仕俊說。

  村集體領辦合作社,讓更多市場元素融入農業生產。“寵物市場火爆,我們嘗試用育秧大棚12月至來年2月的空閑期種植寵物牧草。”盧攀峰告訴記者,這種牧草專供荷蘭豬、荷蘭兔食用,冠上豐年村“蘇小農”品牌,每公斤售價可達20元,兩個月就能收益6萬元。改革開展兩年來,不少試點村都培植獨有的品牌農產品:沙吉村的“蘇嘴西瓜”、蛇峰村的“塘河橋”大米、盧灘村的“盧家灘”芡實等都暢銷全國。

  去年,試點村集體經濟年總收入達1282萬元,所有試點村均實現改革當年從低收入村名錄中“出列”,探索出一條具有淮安智慧的農村改革之路。

  日前,淮安區第三批集成改革試點村名錄出爐。15個新加盟的試點村,將實現新增點位與已改革點位連線成片,增強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擴大淮安區作為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影響力。(蔡志明 張莎沙 黃潔)

  融媒體編輯 曹盈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