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12日電(記者杭芮、阿依努爾)“江南就好像一幅工筆畫,亭台軒榭,精致考究﹔而南疆就好像一幅寫意畫,大漠戈壁,氣魄雄渾。”曹恆斌如此描述他心目中的“江南”與“南疆”。
曹恆斌來自江蘇鹽城,現任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第三小學副校長。去年底結束首批“萬人援疆計劃”的援疆教師工作后,曹恆斌選擇了“續約”。
2018年8月入疆以來,曹恆斌一直致力於將江南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南疆這片深度貧困地區。他帶領其他教師在學校開設了20余個陽光社團,包含茶藝、陶藝、刺繡、書法、淮劇等,“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因為以前隻能在電視上看,而現在可以親身嘗試。每周舉辦社團活動,孩子們幾乎都是扑上去的。”
學生們高漲的熱情更加堅定了曹恆斌的想法。這次歸來,他帶來了為學校量身定制的《經典詠流傳》唐詩吟唱和《克州三小書法教程》校本課程。60集的書法視頻是曹恆斌在鹽城邀請書法老師精心錄制的,從一筆一畫開始教起。
來自江蘇常州的援疆教師陳雨薇則為傳播江南刻紙藝術煞費苦心。今年來到新疆前,陳雨薇了解到烏恰縣實驗小學將創建“最美西極學校”校園文化特色項目,其中就包含常州傳統文化刻紙技藝。了解到學校缺乏相應師資,身為科學老師的陳雨薇干上了美術老師的活,“學校需要什麼,我就去學什麼。”
利用假期,陳雨薇聯系上了當地的刻紙大家殷明欣。得知有機會將刻紙技藝傳授給新疆的孩子們,殷老先生連連點頭,將陳雨薇收為弟子,把刻紙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她。
江南文化的種子撒下了,可不能缺水。阿圖什市昆山第二小學校長董萍帶領9名援疆教師成立“潤蓮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將太湖的“水”引到了南疆大地。董萍介紹,“潤蓮”取“滴水潤下,雪蓮盛開”之意,旨在將江南文化和教育理念傳授給當地老師,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董萍說:“希望我們回去之后,這支骨干教師隊伍能讓這股‘太湖水’繼續流淌,使‘雪蓮花’盡可能多地綻放。”
江蘇援疆教師不僅上得了課堂講壇,也下得了田間地頭。來自江蘇南通的肖錦就常常扎在田裡,因為他說“不能在黑板上種田”。
作為克孜勒蘇職業技術學院的農學老師,肖錦不僅在課堂上教書育人,還常常給當地農民上課。他感嘆:“2018年剛來那會兒,發現這裡農產品品質特別好,可連個名字都沒有,種植非常粗放,農民也沒有商品意識。”
秉持著“以農富農”觀念的肖錦開始在學校裡建立實驗室、開辟實訓基地,在校外培訓當地農技員、推廣農業技術,“這些農技員學習熱情非常高,積極跟我互動,還認真記筆記。我要讓他們相信農業是可以致富的。”帶著這樣的信念,肖錦開始了他的第二段援疆教師生涯,“我還有新技術沒教完,還有新品種沒引進,如果這段時間還不能完成我的設想,我可能會繼續留下去。”
203名江蘇援疆教師的可愛之處各不相同,但被問及選擇援疆的原因時,他們的答案卻意外相同——“我只是到了需要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