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死守 南京以全城“戰時”狀態迎戰大水

2020年07月19日07:2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嚴防死守!南京全城迎戰最嚴峻防汛

18日,南京長江“攬江台”部分連接道被江水淹沒。劉建華攝

18日,長江南京段水位創歷史最高值。 蘇 陽攝

18日上午7時,長江南京站水位10.23米,超歷史最高水位(1954年10.22米)﹔50分鐘后,漲至10.26米﹔9時,省水利廳升級長江南京段洪水紅色預警﹔10時,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揮部宣布啟動全市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到18日晚8時左右,長江南京站水位和水陽江水位有數毫米回落,但據氣象、水文預報,預計該市大河大湖包括水陽江、石臼湖、秦淮河、滁河均將維持在高水位。

全市江河湖庫長時間高水位,未來兩天南京還將迎來降雨,5天后又將迎來天文大潮本月最高潮,南京防汛進入最嚴峻階段。

所有市領導挂鉤負責,一線調度﹔水利、城管、建委、公安、交通,全城響應,進入防汛“戰時”狀態﹔人員、物資、應急措施全部到位﹔號召全城青年人參與,招募防汛志願者。

南京有長江干堤約200公裡,江河湖庫設有1700多個巡查站點,巡查人員4萬多人,24小時不間斷巡查,嚴防死守,南京全城迎戰最嚴峻防汛挑戰。

以全城“戰時”狀態迎戰大水

今年6月10日南京入梅,是20年來最早入梅時間,比常年提前了8天。入梅以來,南京經歷8次大降雨,截至18日上午,今年入梅以來南京降水量是常年平均雨量的1.9-3倍。

7月10日南京進入防汛Ⅱ響應,很多區域都是按Ⅰ級響應准備。7月14日,南京宣布建立市領導一線調度挂鉤防汛機制,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要求以戰時狀態做好人員、物資准備,並於當晚夜查長江堤防重點部分,確保責任層層壓實。

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軍介紹,根據各類信息預判,長江南京段水位還要有一周左右的時間維持在10.20米的歷史高水位。

南京市、區、街道各級黨委政府全面進入防汛“戰時”狀態,領導下沉挂鉤駐點,各級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24小時集中辦公。

高淳水陽江區域於7月7日啟動防汛應急Ⅰ級響應,是南京防汛壓力最大的區域。記者沿高淳石臼湖、水陽江堤岸一路往南,看到每隔500—1000米,即有藍色臨時板房搭成的防汛巡查點。一側路邊多處停有裝有塊石等防汛物資的大貨車和橙色挖掘機。南京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宗超介紹,市一級已准備了65輛滿載防汛物資的大卡車,還有四艘拋石船,200多輛運輸車輛,分散在多處待命。另外,還有消防、部隊、武警共4000余官兵隨時准備搶險救援。

以十二萬分小心看好頭頂“那盆水”

長江水位創歷史新高,一度達到10.26米,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穿城而過的長江,水位要高出兩岸城市的大部分路面,意味著南京江南江北都頂著“一大盆水”。

18日下午6點,記者在南京河西濱江公園看到,沿江棧道早已浸在水中,南邊的南京眼人行橋的橋墩已被水淹沒。

“走!出發!”18日晚上8點半,鼓樓區江邊路的一處防汛值班室裡,下關街道行政執法中隊隊員李志鵬抓起手電筒,叫上同事,開始了又一次江邊巡邏。

江邊路上分布有多個直通長江的觀賞入口,入汛前進行封堵加固,同防洪堤壩連為一體。汛情期間,它們就是至關重要的防洪閘口,一旦失守,幾十米外的大片居民區首當其沖,必須重點關注。每到一處,李志鵬和同事們都舉著手電筒認真查看。“轄區內共有22個入口,每隔一個小時就要巡邏一次,檢查加固情況如何,有無滲水,流速多少,一點不能馬虎。”

在長江北岸,頂山街道吉慶社區15名社工,9名女性,值守點排班時,沒一個提意見、有怨言。江北新區頂山街道臨江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炎華在社區群裡發了一張圖:風雨交加的黑夜裡,鮮艷的黨旗在值守點上方飄揚。他借此提醒每一位值守人員時刻不能有分毫懈怠。

城市內河一樣壓力巨大。鼓樓區秦淮河11公裡河堤設置了36段31處執勤點,區管干部分段包干巡堤,每500米至少3人,每一小時巡堤一次,責任段交界處相互檢查不少於30米,確保堤防巡查全覆蓋、無死角。

以“鐵腳板”守穩每一寸堤防

17日夜間的強降雨,讓南京內河水位全線抬升。13.23米,超警戒水位2.73米!18日,水陽江南京高淳段水碧橋站水位又創新高。省水利廳升級滁河江蘇段洪水黃色預警,滁河曉橋站水位11.15米,已連續9天超警戒水位。

7月7日,高淳區陽江鎮延續了數百年的“送水牌”傳統再度啟用。巡邏員手持木質“水牌”,巡查責任段河堤后交給下一個巡邏員,24小時從不間斷。18日下午,70歲的梅位本在高宣圩的大堤上巡邏。“‘水牌’在手,責任在肩。”他說,巡邏員不僅要從堤壩上看水面流動情況、附近房屋情況,還要聽堤壩下是否有異常水聲。到達終點,他將水牌交接,取反方向的水牌帶回出發點。

在浦口區湯泉街道九龍社區,滁河大堤上原本順坡排列的4根水位標識柱,如今隻看得見一根半。整整一夜,社區搶險隊伍和值班人員沒人敢合眼。九龍社區“大聯勤”網格長賈學銀已經連著10天吃住在大堤下的指揮部,2公裡長的堤壩,社區組織了超過50人的隊伍,24小時不間斷巡查,發現險情立即處置。“水位太高,今天一早接連出現兩處散浸點。”賈學銀是退伍軍人,又是黨員,一聽出現散浸,拿起鐵鍬就往外跑,“大家都急啊,挖溝引流時,鐵鍬都斷了兩把。”

滁河奔騰向東,水勢越來越大,越來越急。在六合區雄州街道,滁河大小支流共有10多條,總長度近100公裡。河岸邊,部分人行步道、親水平台已被淹沒在水中,通向河邊的路口均已設置圍擋並懸挂警示牌,提醒市民水深坡陡,注意安全。河堤上,每隔1公裡就有一個防汛棚,由一線防汛人員24小時駐守。“防汛一刻都不敢歇。”砂子溝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文新說,就在3天前的凌晨4點,河堤發現7處滲漏點。社區緊急調來拖拉機、挖掘機,組織40多人隊伍緊急搶險。經過兩小時搭養水盆、打樁、裝土、疊包,終於成功消險。

水還在漲,晚上8點,滁河曉橋站實時水位已到11.38米,距離歷史最高水位僅差1.25米。昨夜,注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本報記者 盛文虎 許雯斐

董 翔 李 凱 朱 泉 顏 芳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