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金鳳村:一半農產品都在網上賣

2020年07月20日16:04  來源:南通日報
 
原標題:一半農產品都在網上賣

昨天,記者走進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苴鎮街道)金鳳村,村民正在給農產品打包。

“我們村有近千個家庭在網上銷售優質農產品,一半農產品都在網上賣了,村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村黨總支書記王月星說。

手機點點,上海市民吃上金鳳土特產

“剛發往浦東和紹興的兩批貨,都是微信上的買家。”42歲的季旭飛此前在上海一家公司做銷售,月收入過萬。懷揣“農夫夢”,他辭掉工作,回村流轉100多畝土地,辦起家庭農場,種植水稻、蔬菜,養殖三黃雞。

農產品越“土”越受歡迎,他採取有機種植。“用防虫網、酵素和桉樹油防虫,雞糞、豬糞作肥料,噴洒硒液,確保更安全、更健康。”目前,季旭飛種植了20多種有機特色農產品,有營養價值比較高的富硒米、西蘭花、紫甘藍,還有黑色系列的黑玉米、黑菜、黑花生等。

特色農產品,長得好還需賣得俏。季旭飛引進“互聯網+農業”,農場微店“上海長聯農業”上線,客戶隻需要在家用手機點點,想要的農產品就快遞送上門。通過朋友圈營銷和客戶間口口相傳,季旭飛的生意越做越大,深受蘇南、上海、浙江、山東等地顧客的信賴。如今,微店平均每月線上銷售大米5000斤、三黃雞60隻、草雞蛋400斤,月收入在2萬元以上。

電商助力,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廣

“我是個殘疾人,在妻子的影響下,也玩起了網上直銷。”5組村民陳小林一邊包裝火龍果,一邊介紹,“從7月2日上市至今,我在網上賣了5000多元的火龍果。”

如今,開網站做生意,用微信賣產品,在金鳳村悄然興起。

耿新明是個地地道道的庄稼漢,從前起早貪黑靠科學種田,攢了幾萬元。一次,他到外地辦事,看到一家葡萄山庄種了幾百畝葡萄,收益不錯,回來就流轉了40多畝地,建起大棚,引進夏黑、巨峰、醉金香等優質葡萄品種。

聽說村裡有人通過網絡銷售打開了市場,耿新明也跟著學,在微信朋友圈打廣告。沒想到,很快就有客戶來電咨詢,有的還上門採摘。“以前,我都是批發給經紀人,有時到一些水果店、企業單位上門推銷,但這樣非常累、價格低,銷售路子也不寬。”比起傳統銷售途徑,耿新明覺得,線上更能拓展市場,也方便,“現在對方要貨,我們都是現摘,然后送貨上門,這樣保鮮。”

為了讓線上銷售更規范,耿新明出資2萬多元,請人研發了微信小程序——生鮮菜場配送,一站式銷售農副產品,除了獼猴桃、梨、桃子、無花果、西瓜等各式水果,還有絲瓜、黃瓜、青菜等。他樂呵呵地說,他現在的生意可以說是紅紅火火,比如葡萄,一天最多時能賣出500多公斤,單價是以前的兩倍多。

群體協作,托起電商致富夢

“村裡雖然年紀大的多,但他們的子女幾乎都會在網上幫著賣東西,這也是我們村為什麼被稱為‘淘寶村’的原因之一。”王月星說。

31歲的陳敏敏是上海一家生鮮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員。每天下班后,她就打開電腦,忙起買賣。“我媽媽種了20畝無花果,但她不會電腦,我就在淘寶上注冊了門店,還在微信上發發朋友圈,一有空就幫著賣。”陳敏敏說,她接單后就直接聯系快遞公司,由他們上門取貨。

近年來,金鳳村的電子商務從小變大,從單一到群體協作,從單一農產品到“大棚西瓜+出口蔬菜”經營,從“夫妻店”到集聚發展。目前,全村共有927戶近3000人從事電子商務,帶動勞動就業1萬多人。

為了鼓勵和引導更多農民發展電子商務,村裡成立電子商務協會,開辦培訓班,教會不會上網的村民學會開網店的入門門道,幫助有電腦操作基礎的村民提升網店銷售技巧,網銷影響力不斷擴大。(曹雯雯)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