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評

“大學生偷外賣事件”發生反轉,誰的鍋?

張妍

2020年07月22日14:57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大學生偷外賣上了微博熱搜,時隔幾日又出現了輿情反轉。值得慶幸的是,這裡不是悲慘世界,也沒有出現冉·阿讓。

7月17日,江蘇電視台的一則報道引發熱議:從今年5月份開始,南京某小區就連續有外賣被偷。7月11日,一名送餐員送到小區的外賣又被人偷了,送餐員趕緊報了警。警方介入調查后發現,偷外賣的是一個正在復習考研的大學生。他承認,當天他偷走了兩份外賣。而近兩個月,他偷了多少外賣,自己也記不清了。

引發網友熱議的是警方對大學生周某的描述,“他是一個知名大學本科生,目前正在准備考研。他兄弟姐妹四個,他讀書比較好,為了他讀本科、讀研究生,其他三個兄弟姐妹都輟學了。”

“知名大學本科生”“准備考研”“為他讀書其他三個兄弟姐妹都輟學了”,這些關鍵詞在輿論中營造出了一個“寒門子弟”的形象,一個現實版“冉·阿讓”的故事。冉·阿讓是雨果的《悲慘世界》中的人物,從小就是孤兒,為了能夠養活姐姐的7個孩子,他去偷盜面包,被抓后要去服苦役。

有公眾號出來為這個大學生喊冤,“若被判刑將不是他一個人的恥辱”,“一個人為面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7月20日,知名律師徐昕通過助手表示,如果周某確實因為經濟困難、飢餓而偷外賣,涉案金額不大,建議應該給他一次機會,希望警方撤案。

同日下午,警方發布案情通報,公布了嫌疑人的具體信息,李某某(前期新聞報道中化名為“周某”)並不是大學生,還有固定收入,偷拿別人外賣的動機不是生活拮據,而是因為之前自己外賣丟失過,產生了報復心理。警方通報讓此前輿論中李某某(前期新聞報道中化名為“周某”)的人設瞬間崩塌,輿情出現反轉。

近年來,輿情反轉事件屢見不鮮。“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評論該事件稱,此前公眾的同情與案情澄清后的批判,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公眾看待此事的態度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轉,但都表達了人們朴素的情感。

那麼,這起輿情事件為何會反轉呢?

首發報道中警方的描述存在與事實不符,是導致輿情發酵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學生准備考研,兄弟姐妹為其輟學,警方通過媒體發布的信息,初衷是為了警醒社會,卻讓輿論初期的態度明顯偏向大學生一方。

公眾號傳媒茶話會還提出了另一條容易讓輿情發生反轉的原因:自媒體的猜測性報道。雖然警方一開始披露的信息與最后的調查結果有出入,但並沒有公布李某某偷竊的原因,“因飢餓偷外賣”是網友、自媒體主觀推測臆斷的。

不僅對動機進行了推斷,許多自媒體賬號在發布相關文章時,都採取了帶了主觀敘事色彩的語句:“三年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的頂級名校”“疫情期間學校也不允許大學生不經報告就回校,許多考研的都在外租房備考”。看似只是對媒體報道的延伸,卻讓網絡上對於此事件的描述與事實越行越遠。

澎湃新聞評論這樣寫到,評論一個新聞,首先要回到新聞事實本身,避免新聞的核心要素在傳播過程中被走了形,被有意無意做了蒙太奇處理,要避免“口水大於事實”。

在事件的最后,輿論仍能夠重拾常識,更為理性客觀地看待“偷外賣”被刑拘事件。新聞反轉背后,人們更應將此事看作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越雷池一步,恪守法律紅線,才能筑牢基石,不讓人生跑偏。

(責編:張妍、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