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微更新”讓城市“老小區”綻放新活力

2020年07月25日18:40  來源:荔枝網
 
原標題:南京“老小區”實現“逆生長” “微更新”讓城市綻放新活力

  在南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很多老小區,一般都會命名為某某新村,很多南京人的童年記憶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環境臟亂差、設施落后、停車難等問題困擾著這些“新村”。自2016年以來,南京已累計整治624個老舊小區,讓很多“老小區”實現了“逆生長”。

  老小區改造的進度不斷加快,其中不乏創意亮點,南京計算新村小區是個80年代的老小區,小區首次嘗試通過集裝箱搭建的方式,“造”出居民休閑娛樂空間,創意感十足。

  7月24日,在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召開的主題為“生態文明優先背景下的高品質空間”創新大會現場,眾多省內外規劃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南京,圍繞如何建設高品質空間、讓城市更宜居等話題進行交流,其中不乏優秀的實踐案例。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王承華說介紹,“我們目前進行的‘微更新’主要圍繞老百姓需求來開展,而一處空間被改造成什麼、如何改造,需要充分了解多元主體的各種需求,召開多次協調會進行商討,直到達成共識。規劃師不僅是專業設計者,還需承擔更多社會協調的功能。

  現場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在規劃改造中,協調、聚焦居民需求尤為重要。南京小西湖堆草巷31號有兩組四合院,原有15戶居民住在這裡。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冬青介紹,他們在對南京小西湖風貌區改造時,由於堆草巷31號臨街兩戶承接人年紀大、經濟困難,不具備搬遷條件。在充分考慮產權、居民訴求后,保留了建筑傳統肌理、四合院建筑類型及不具備搬遷的居民,清除了搭建,修繕了老房子,並引入廚衛設施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條件。此外,還在院內引入文化創意業態,打造了與原住民共生的院子。既保護了歷史肌理,又改善了民生條件,居民居住幸福感大大提升。

  另據了解,2019年,江蘇率先在鼓樓區天津新村、閱江樓,棲霞區姚坊門,宜興市東氿新城和昆山市中華園5地展開宜居街區試點建設。眼下,這些地方正在積極推進中。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規劃師湯蕾介紹:“改造規劃出爐前,他們先通過網絡問卷對姚坊門居民的公共服務需求進行了調研,發現最需配置15分鐘步行生活圈和5分鐘步行生活圈的公共服務設施。結合現有建筑增加了菜市場、養老服務中心、24 小時自助圖書館等生活設施。居民不出街區,也可以享受便利生活。”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如今,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微更新”改造,正在江蘇多個地區不斷推進。居住區域的“微更新”,讓城市中的每個角落都能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姜奇卉 實習生費凡 索浩陽 編輯/韓瑜)

(責編:張鑫、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