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聚焦2020年夏季防汛救災特別報道

直擊Ⅰ級響應下的防汛一線:南京江心洲24小時巡堤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0年07月28日18:25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直擊Ⅰ級響應下的防汛一線

  “啟動防汛Ⅰ級響應”

  “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I級”

  ……

  入汛以來,受連日降雨和上游來水影響,長江干流和沿線湖泊水位上漲,中下游地區多省份受災。為應對嚴峻的防汛形勢,多地紛紛上調應急響應等級,截至目前,江西、安徽全省均為防汛Ⅰ級響應,江蘇南京已啟動秦淮河流域防汛Ⅰ級應急響應,湖北恩施州、建始縣、陽新縣等多地啟動防汛Ⅰ級響應。

  Ⅰ級響應下,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各地黨員干部帶頭,解放軍、武警部隊及消防救援隊員沖鋒,搶險救災迅速開展﹔基層群眾和百姓也自發展開救援行動,干群同心筑起防汛安全線。

  “我們不打無准備之仗!”

  江蘇南京的江心洲四面環水,今年長江南京段水位刷新歷史最高值,也讓這座江中小島備受關注。江心洲街道洲泰社區書記黃鎮說,過去江心洲大堤最寬處不足5米,堤身抗沖、抗滲透性能較差。如今,22.5公裡長的江堤寬度8米多,高度超過12米多,大江側還實施了水下拋石護岸工程,全島江堤已形成高標准閉環。

  “我們不打無准備之仗!江堤加固了,我們的應急預案也更加完備。”早在今年汛期來臨之前,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江心洲就配足了防汛物資,包括浪樁1030根、麻袋42000條、救生衣1160件以及塊石10000噸,同時還有兩輛卡車、一台挖掘機在江堤隨時待命。7月7日開始,江心洲街道機關干部、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志願者等120人組成了防汛工作組,啟動江堤24小時巡防機制,22.5公裡的江堤上每公裡搭建一個防汛棚。

  武漢東西湖府澴河大堤,防汛人員在巡堤。(受訪者供圖)

  在武漢,東西湖區的府澴河大堤上每隔一公裡設置一座哨棚,每一到兩公裡設置一名哨長,柏泉街紅光大隊書記劉野是19到20公裡堤段哨長,每日帶領隊員巡堤查險8小時,其余時間則留在哨棚待命。劉野介紹說,大堤巡邏“三班倒”就是要保証24小時不間斷巡堤,做到對險情早發現、早報道、早處理。身為哨長,要身先士卒沖鋒在防汛一線,更重要的是溝通上下,合理、迅速調配人員和物資,提高對險情的察覺和處理效率。

  據了解,哨棚哨長制是武漢今年創新建立的一線防汛制度,各地哨長部分是地方黨委干部主動請纓,部分是通過選拔,大都是經歷過98年抗洪的老人,經驗豐富,熟知所負責堤段的歷史水文情況。目前武漢市已設立哨長768個,在巡堤查險各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為修筑堤壩,轉移受災群眾,各地武警部隊和消防員聞“汛”而動。在蕪湖無為,4年前大水的決口處再次遭遇險情,武警安徽總隊第二前指抗洪搶險大隊二中隊100余名官兵火速趕往鳳凰頸大閘內河,經過4個小時的連續作戰,加固加高堤壩300余米,有效化解圩堤險情。

  “我是黨員,我先下!”

  當危機時刻來臨時,許多基層黨員干部選擇沖在最前線,帶領百姓共同抗災。

  7月8日下午4時,湖北石首天鵝洲長江段水位突破37米,長江故道水位達35.13米,天鵝洲沙口村3580畝的外灘農田被淹,防汛形勢十分嚴峻。若故道水位持續上漲,將危及千江公路,甚至直接威脅河口村沙口村5000余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是黨員,我先下!”

  關鍵時刻,天鵝洲沙口村黨總支副書記張葵陽跳入湍急的排水通道,沙口村七組村民曾和志緊隨其后。

  瓢潑大雨中加上水中的泥沙藤蔓,兩人舉步維艱。在水中用腳一步一步試探,定位涵洞后,兩人先用石頭墊腳,再潛入水中用木板擋住涵洞,然后進行土包固定,壓膠布防水,用土壘牆。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奮戰,大家共同筑起一道堅固的防洪堤壩。張葵陽最后爬上岸時,全身都濕透了,身上的水不停往下滴,手腳都磨起了血泡。

  7月9日,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馬圩鎮已連續兩天降暴雨,該鎮北港河南坪段圩堤險情告急。60余名鎮、村干部,以及黨員群眾奔赴抗洪一線,用沙袋對北港南坪段近1860米險情段進行加固。其中,有一位名叫徐道林的七旬老人,他是有著46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曾擔任過該村的村支部書記。

  “你們不要看我年紀大,我有經驗,我能行!”

  憑借多次抗洪經歷,徐道林當起“技術指導員”向大家傳授防汛經驗,帶著年輕干部鏟土、裝沙包,加固河堤。圩堤上、村庄裡,到處都有徐道林忙碌奔波的身影。徐道林說:“我們這時候累一點不要緊,能讓群眾安全生活,什麼都值了!”

  眼看著鄱陽湖水位日漸上漲,沿岸村民自發建起防汛隊伍。在鄱陽湖畔長約19公裡的珠湖聯圩上,每600米就駐扎著一個哨位。

  鄱陽湖畔長約19公裡的珠湖聯圩上,村民駐扎的點位上黨旗迎風飄揚。時雨攝

  在大堤上和村民一起排查管涌、泡泉等險情的雙港鎮竹林村村干部介紹,洪水發生后,沿聯圩各村自發組成防汛隊伍上堤巡查,村民們24小時輪流值班,一旦發現險情立即報告,上級部門會在最短時間派員搶險。

  “目前,鄱陽湖的水位正在緩慢下降。”這名村干部指著堤壩外側留下的水痕說,水在退,但堤上的人員不會退,大家會堅守到險情解除的那一天。

  “住得下來、吃得安心”

  一手抓防汛,一手抓安置。為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各地紛紛建立安置點,並派發相關物資,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這次洪水來得太急太猛了,幸好有這個安置點,不然全家老小真不知道該怎麼辦……”7月12日傍晚,在江西省鄱陽縣五一中心學校的村民安置點上,鄱陽鎮桂湖村的黃大爺邊給孫子喂飯邊說。

  據悉,為安頓被淹村組的村民,鄱陽縣設置了多個安置點。五一中心學校是其中規模較大的安置點,7月9日9時正式啟用,目前安置了湖區的鄧家村、桂湖村等被淹村組的村民。記者到達現場時,安置點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正在給村民們打飯,一共三個菜——清炒大白菜、辣椒炒肉、腐竹燒肉。“食品安全有保証,每個人都能吃飽。”工作人員說,吃完晚飯,每個安置房間還能分到西瓜等水果。

  安置點負責人鄱陽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蘭穹飛告訴記者,目前學校有近40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為村民服務,一共開辟了45間教室來安置766名受災村民,並備足相應物資。安置點還臨時購置了熱水器等設備,讓村民能喝到開水、洗上熱水澡,保証村民來到這裡能“住得下來、吃得安心”。

  鄱陽縣五一中心學校的安置點目前安置了800余名受災群眾,圖為志願者正在歸置救災物資。時雨攝

  7月以來,根據防洪預案,武漢市提前疏散轉移了一些洲灘民垸垸內人員。在武漢經濟開發區(漢南)漢南小學安置點裡,今年70歲的吳雲堯接過工作人員發放的午餐,午餐中有紅燒魚塊、番茄炒蛋、香腸和青椒土豆絲。吳雲堯說,“這裡的伙食很不錯,比家裡吃得還好。”

  作為汛期緊急轉移到安置點的居民,吳雲堯和妻子很快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剩下兩位老人在家。面對大水,吳雲堯本來還有些擔心,沒想到政府想在前面,將他們轉移到了安置點。

  安置點免費提供一日三餐,負責配餐的是專門為軍運會服務的餐飲企業,伙食葷素搭配,還經常發放酸奶、點心等。這裡床單、被套、洗漱用品,甚至連蚊香、花露水都准備好了。為方便居住,還緊急加裝了熱水器和移動公廁,真正實現了拎包入住。

  安置點的居民生活有保障。郭婷婷攝

  “我們為轉移群眾提供了24小時保姆式的服務,保証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干淨水喝、有病能及時醫治、有網絡通訊信號。”湘囗街街道辦副主任王勇介紹說。作為駐曲口村幫扶的第一書記,王勇每天都會在安置點巡查多次,落實安置工作也是在細節上細了又細。“我們怕群眾滑倒,在衛生間加鋪了防滑墊﹔為了方便群眾洗澡,加裝了30個移動公廁、8個移動洗澡間,還調集了40台風扇,就是希望大家能住得舒服。”(白真智 張沛 朱殿平 時雨 宮禮 汪瑞華 實習生周心怡 代馨冉)

點擊進入專題查看更多

點擊進入專題查看更多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