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南京“失管”老小區能否迎新生?

2020年07月28日19:50  來源:交匯點新聞
 
原標題:疫情倒逼,“失管”老小區能否迎新生?

今年以來,為了應對疫情防控,一批處於“自管”狀態的老舊小區負擔繁重,門禁、環衛管理等難題由社區充當臨時“救火隊”解決,各方都處於高負荷狀態。不少老舊小區陸續開始由政府“托底”物業接管,還有一些成立“新自管”管委會。

連日來,記者走訪多家曾經“失管”的老舊小區,看他們如何在厘清責任、問題交接、先服務后付費等探索中陣痛磨合,努力爭取管理新轉機。

厘清責任,試點先服務后收費

疫情防控形勢對老舊小區管理是一場新挑戰。記者調查發現,在南京,不少老舊小區長期以來由居民自管,有的收費不高,每月0.1-0.2元/平方米﹔有的甚至不收費,小區內停車費所得用來支付門衛、綠化工人的工資。粗放式的管理,導致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居民隻好找社區,或打12345投訴,最終責任還是落到社區。

而1萬多人的社區,往往隻配備10多名社工,無論是疫情前后,本就繁忙的社區工作,還會因處理車位糾紛、清理小廣告、打掃衛生死角等變得更加忙碌。

為此,南京市棲霞區、建鄴區、江寧區等陸續出台老小區物業“托底”政策,國資主導、黨建引領、公益優先,承擔被市場棄管小區的托底責任。棲霞區9個街道均成立物業公司,托管全區153個老舊小區和59個保障房小區,覆蓋全區住宅小區總數的70%。建鄴區要求入駐物業公司先和小區簽訂合約,試點服務,再看情況收費。南京市物業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一些老舊小區的管理暫時仍需政府“托底”。

記者走訪時發現,很多“失管”老舊小區曾經多次引進過物業,但都因種種原因最終選擇退出。位於南湖片區的健園社區物業費收繳率目前隻有30%-40%。沿河社區今年5月移交物業公司,此前一半小區由居民自管,一半由物業公司管,移交前自管物業費繳費率隻有20%。

“老小區老年人居多,對服務付費的認可度普遍不強。”健園社區主任李素容介紹,上世紀90年代,南湖片區商品房逐漸建成,近30年來他們也有引進物業公司。收費低的小物業,缺經驗、缺經費,服務效果差強人意。而“散裝老小區”管理難度大,大公司報價高,居民又不願意。

李素容坦言,物業入駐,新舊模式更迭,仍有兩大觀念需要轉變:一是厘清責任,雖然都是為居民服務,但哪些是物業服務范疇,哪些是社區自治責任,得分分清﹔二是要讓居民接受“購買服務”的理念,良性循環才能讓物業真正扎根。為此,政府“托底”物業進駐后,實行先服務后繳費的模式,疫情期間,大家已經看到了一些管理成效,后續收費情況有待觀察。

妥善交接,遺留問題待磨合

無物業老舊小區在移交物業公司后,還有“存量”問題需要多方共解,比如南湖片區的沿河社區自行車、電動車車棚住人問題,存在消防安全隱患。社區負責人表示,車棚將逐步由物業提供的智能化設施接管,不再需要人力看管。但住在車棚裡的大多是困難居民,比如陳華阿姨,一個月退休金隻有1000多元,家裡還有殘疾人,看車棚的微薄收入能貼補家用。

社區在物業進駐前后一直在“吹風”,宣傳車棚住人的危險性,對離開無去向、生活困難的居民,提前幫他們找好出路。雖然困難重重,但沿河社區已成功勸說2戶人家搬走,還有5戶需要清理。

類似問題還有不少。小區自管時期的門衛由社區聘請居民擔任。“有的老居民干了十幾年,確實有情緒。”文體社區主任高李秀表示,他們期盼早點解決遺留問題,早點移交,特別是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很高,移交對社區和居民是一種減負,管理也將更為規范。

有些問題可移交,也有一些暫時難解。健園社區居民馬和祥說,大家都對物業入駐抱有期待,但老小區樓齡老化維修排險報修多、無地下車庫、管道堵塞水電故障多等硬件環境改觀難。當居民感覺變化不大時,就不肯繳費,想借此約束物業。如果物業以“你不交費,我就不管”的心態應對,就容易重回老路,“這些問題還需要磨合”。

答好“選擇題”,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看似怪圈的老小區物管難題,除了政府“托底”,還有什麼突破口?記者在南京新街口採訪時得知,龍王廟社區在引進物業碰壁后,開始嘗試“新自管”模式。

龍王廟社區雖然隻有0.4平方公裡,卻居住了4700戶18000多居民,分布在40多個院落,地狹人稠,是南京主城核心區內一個典型的老舊社區。社區內的外貿公寓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院子,共計5棟樓,小區開發商自帶物業,卻因管理成本過高而撤出。

在社區幫助下,居民決定“自管”,選出“紅色管家”管委會,每月向管委會繳納0.5元/平方米的物業費。“紅色管家”一般由小區內剛退休和一部分在職的居民組成,黨員骨干佔比大,由社區基層黨建聯盟指導工作。這些年來,大事小情都由“紅色管家”負責。“隨著認可度的提升,外貿公寓小區的物業費收繳率達99%。”龍王廟社區黨委書記徐水蘭自豪地說。

外貿公寓小區試水后,“紅色管家”在秦淮區陸續鋪開。根據小區規模,“紅色管家”團隊一般5-9人組成,收費標准也不一。如今,社區內普遍更換了大門,採用智能門禁,費用也由“紅色管家”和居民商討分攤。疫情期間,“紅色管家”經受住了考驗,牢牢守住了家園。

“老舊小區物業管理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建鄴區現代社區研究院公益項目督導趙東曙表示,物業“選擇題”,沒有標准答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南苑街道正醞釀社區和物業公司的交叉任職,責任互擔不扯皮,居民志願者、居民領袖、樓棟長、社區網格員等與小區管委會交織互動,建立自管網絡,共同消滅治理死角。”趙東曙說。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