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江南。梅雨季尾,霧氣氤氳。
江寧錢家渡,靜臥在秦淮河、溧水河、句容河三河交界處,猶如羞澀的江南少女,在不疾不徐中迎來夏日清晨。
眼前的村庄,滿眼盈盈綠意,滿耳啾啾鳥鳴……5年前,這裡卻還是一個沒資源、沒資產、沒項目的南京市級經濟薄弱村。
如今,隨著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村庄面貌煥然一新:橋畔一庭,渡邊一院,一泓碧水穿百畝良田,鄉間小路連十裡人家。與之相隨的,村民生活富足且幸福。
錢家渡,正在打造特色田園鄉村的新名片。
生活條件大變樣,幸福美滿在家園
“你看眼前這條河,幾年前可不是這個樣子呦!”
採訪結束,記者為錢世寶在他自家小院拍下一張全家福。 (常紅 攝)
今年68歲的錢世寶,生在錢家渡,長在錢家渡。他在村辦企業辛勤了大半輩子,退休后兒子想接他到市區住,可他就是不願離開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樂意守著老父親安享晚年:“你自己看嘛,要說現在,哪裡的環境能比家鄉好?”
2017年8月,錢家渡自然村成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首批45個試點村庄之一。村集體統一規劃建設,清理河道垃圾,改造泥濘土路,錢世寶家的老房變成了“鄉村別墅”。院子外就是清清的河水,小院門口的花開得燦爛,門前的泥濘路也鋪成了寬寬的石板路,河邊的石榴壓彎了枝頭。“水再沒有難聞的味道啦,等院子裡的桂樹開了花,坐在院子裡,桂花飄香,看院外河水,那才舒服嘞!”老錢笑道。
村集體不僅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還實現了“老有所養”。老錢家現有的 11畝土地,通過土地流轉,每年能拿到分紅12000多元,加上他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老伴和老父親的近千元農保金,日子過得舒心美滿。對他來說,生活在這裡就是天堂。
老錢家屋子的正中間,挂著一張四世同堂的全家福,照片裡一大家子笑容滿面,幸福感溢出了照片,流進了每一位看著照片的人的心裡……
錢世寶家的小院門口花開得燦爛(常紅 攝)
“闖出去”與“走回來”,招商引資喚回“遠嫁女”
特色田園鄉村發展政策猶如“催化劑”,不僅讓鄉村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通過資產置換、國企幫扶以及招商引資引來了“金鳳凰”,還喚回了一批有能力、有情懷的“農村娃”。
陳葉琴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何卓彥 攝)
“以前的農村孩子,哪個不想走出去?”在錢家渡經營飯店的陳葉琴感慨。當年她十六七歲就離開了家鄉,南來北往四處打拼,陳葉琴在深圳打過工,在武漢辦過駕校,做過服裝生意,生活早就奔了小康。
“之前在外這麼多年,我的戶口一直都在老家,基本上每年都會回來住住。”陳葉琴對自己是錢家渡人頗感自豪。隨著年齡增長,陳葉琴對家鄉的眷戀愈發深厚,錢家渡的開發讓她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社區工作人員主動帶她參觀,詳細介紹村民參與經營的優惠政策。經過考察,2018年4月份陳葉琴確定經營特色餐飲,次月,錢家渡第一家村民參與經營的農家樂“和平飯店”順利開張。
和平飯店(冷金明 攝)
水鄉建設由區屬國企統一建設、開發、運營和管理,效率高,效果好。統一運營讓陳葉琴少操了不少心,通過經營特色餐飲,陳葉琴每年有近20萬元的收入。遠嫁他鄉的她,此時的心已留在錢家渡。
“水鄉環境這麼好,等老公退休了,他也准備跟我回來。”當年一門心思走出農村的女娃娃,如今計劃帶著武漢女婿回娘家,特色田園鄉村發展不僅讓她富了,也讓周圍的村民富了,更化解了她多年來一腔鄉愁。
從“負債”到“典型”,種植大戶又有新目標
跟陳葉琴兜兜轉轉,回鄉創業不同,今年43歲的種植大戶楊長根,沒離開過這片給他生命、又給了他機遇的土地。
楊長根十幾歲開始做汽修,雖然日子安穩,可他總覺得生活裡少了些什麼。
2010年他從鎮上回村探親,看到村邊大片荒廢的土地,楊長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靠著信用和“一張臉”四處籌借了20萬元,承包土地、購置設備,做起了新時代的新農民。
10年來, 守著“綠水青山”,楊長根注冊了自己的家庭農場,流轉了400畝農田,夫妻倆每年的收入達到40萬元。近幾年他不斷鑽研“蝦稻共作”技術,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現在,他還有了新目標:趁著政府打造特色田園鄉村的東風,發展農業旅游。農業參觀體驗、景觀垂釣、特色民宿……這些都在他的規劃之中。
楊長根在研究蝦稻共作(受訪者供圖)
美麗鄉村建設在錢家渡開了花、結了果,老百姓不僅是見証者,更是受益者。
這些勤勞又充滿智慧的錢家渡人,只是富庶江南的一個小小縮影,映射著一大批享受著政策紅利、追求美好生活的江南人們。
金陵水鄉的夜晚,多雨又多情。旁晚,江南雨又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
老錢家張羅起了晚飯,孫子玩起了“平衡車”,屋子裡笑聲盈盈。
“和平飯店”的燈牌,在雨夜裡儼然成了一景,送走老友,時刻准備著迎來新的客人……
錢家渡村邊一景,小橋流水人家。(常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