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位獲獎者。2020年7月31日,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這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首部小說。
《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鄉土,聆聽四面風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12個故事講述獲諾獎后的現實百態。這部作品的出版距莫言獲諾獎已過去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說過去整整十年。
第一次塑造網絡“大咖”
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在這本蘊積了近十年的新作中,莫言改變了他一貫的講故事方式,既延續了以往的創作風格,又明顯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靜直白,夢幻傳奇裡多了具象寫實,他的眼光轉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們過於真實,仿佛就是從我們身邊走出來的人物。
不同於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引入了當下社會的“新人”。在《紅唇綠嘴》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的人物——網絡“大咖”高參。高參深諳互聯網運作規律,靠販賣謠言發家致富。
這依舊是以高密東北鄉為背景的故事,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用童年經驗和想象力織造的高密東北鄉早已一去不復返。對於故鄉的變化,莫言很坦然:“將逝去的留不住,要到來的也攔不住。”
打破現實與虛構的邊界
莫言獲獎后的經歷真的像小說中寫的那樣,火了、忙了,不僅自己火、自己忙,還帶著老家高密東北鄉也跟著忙了起來。於是莫言講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點像是真人真事。亦真亦假,打破現實與虛構的邊界,這正是莫言想要的藝術效果。
對於這一別出心裁的安排,莫言解釋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行著我的指令,但他並不能自己做出什麼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小說中的“莫言”更像一個故事的尋訪者和記錄者,偶然路過人生百態,對爭執不予置喙,對善惡不妄定論,始終冷靜。作者的價值觀始終深藏在文字背后,這些故事也因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氣,更加精彩。
一直在為創作做准備
相較於過去的創作,《晚熟的人》少了很多血氣方剛劍拔弩張,更加沉靜平實,幽默鬆弛,這與莫言自身的寫作狀態不無關系。
獲得諾獎后,莫言的寫作狀態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面對公眾的關切和質詢,莫言有自己慣常的表達,以“獲獎后陷入沉寂”開場,以“希望將來寫出好作品”結束。隨著《晚熟的人》問世,“閉關”了太久的莫言終於給出了答案:“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准備。”
作家蘇童說,諾獎之於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鎖”,伴隨獲獎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無盡的瑣事,一度使他無法持續創作。特別是在獲獎后最初的2013年,莫言忙到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有看。
即使身在“枷鎖”之中,莫言也仍然在寫作,在這八年裡,他寫過戲曲、詩歌,也到過很多地方旅行考察。他依舊時刻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並用精彩的文字講述著這些人這些事。“對於一個作家來說,你所做的事,都可能成為小說的素材或靈感的觸發點。”
文/記者 張知依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