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瞄准突出問題 推進長江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2020年08月03日15:09  來源:南通日報
 
原標題:構筑長江大保護生態屏障

沿江碼頭拆除,退出生產岸線(資料照片)。 許叢軍攝

我市地處長江入海口,擁有長江岸線216公裡,港口碼頭眾多、水運發達。近年來,我市圍繞長江大保護任務要求,深入推進長江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同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今年開展的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問題整治行動中,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扎實推進,開啟了“南通樣板”的生動實踐。

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全覆蓋

我市持續推進沿江港口碼頭污染防治工作,2016年以來,共投入專項整治資金7.1億元,對沿江53座非法碼頭及周邊設施進行拆除,退出生產岸線4.6公裡。全面推進沿江碼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並對建設狀況組織開展了專業審核評估。

今年3月,根據交通運輸部、江蘇省統一部署,南通全面開展了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市交通運輸局作為牽頭部門,主動對接溝通,聯合南通海事、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等八個部門,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制定了南通市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問題整治工作方案,明確以污染防治設施短板和運行管理突出問題為重點,統籌海江河、船港城、建用管,全流域深入開展為期1年的專項整治,以更高要求、更嚴執法、更實舉措全面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為保障整治效果,市政府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工作專班,還將整治任務列入了全市2020年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重點項目,加大考核推進力度。

在對沿江碼頭“回頭看”的同時,我市全面推進內河碼頭自身環保設施建設。“截至6月底,全市66個沿江沿海港口碼頭、433個內河港口碼頭全部完成水、氣污染防治設施建設。轄區內所有從事煤炭、礦石等易起塵貨種作業的碼頭作業區、堆場均建設防風抑塵設施或實現封閉儲存。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已有71家港口企業建成粉塵在線監測系統197套,在全省率先實現沿江沿海、內河干線航道全覆蓋。”市交通運輸局生態環保處工作人員介紹。

船舶污染物處置率先實現“三碼合一”

“以前,我們投放這些船舶生活污水需要掃三個碼,現在隻要掃一個碼就行了,非常方便。”7月30日上午,南通港務集團分公司碼頭,中國籍“祥瑞6889輪”工作人員說。當天,船上的0.3立方米生活污水,由南通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通州港務分公司接收。

船岸聯動、源頭防控是長江水環境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今年5月,南通分別修訂發布了沿江沿海及內河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建設方案,加快推進港口企業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根據方案,港口經營企業以自建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為主,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接收為輔,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顯著改善。

在加強船舶污染物“船—港—城”“收集—接收—轉運—處置”全流程、多部門聯合監管的同時,我市還不斷推進港口企業電子聯單監管的提檔升級,實現全市沿江、沿海、內河港口企業電子聯單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實現船舶污染物處置“三碼合一”,即掃描一個二維碼就能對船舶污染物追根溯源。

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介紹,船民投放船舶垃圾時,原本需要掃碼進入長江干線船舶水污染物監測平台、南通市電子聯單、北斗生活污水排放監測系統三個平台進行登記。如今,交通、海事等部門已相互打通數據壁壘,探索將三個系統的三個不同二維碼合並成一個統一的二維碼,減少重復掃碼,提高效率。

此外,全市流動接收船、水上服務區、船閘待閘區公共服務能力也在同步推進﹔建設400總噸以下貨運船舶防污設施改造工作取得良好成績。截至6月底,共完成本市籍船舶防污設施改造676艘,佔年度改造計劃的79.5%。

長江干線兩處水上洗艙站提前建成運營

今年6月,江海港區中化南通水上洗艙站首船洗艙作業正式啟動,迎來了第一艘船舶洗艙作業。該洗艙站高標准設計,投資近2000萬元,年洗艙能力達600艘次,今后,在長江上航行的不具備貨艙自清洗能力的油船等船舶洗艙水可在此集中收集、處置並達標排放。

該碼頭是長江干線海進江的第一座洗艙站,可為長江上海段、江蘇段的油品及液體化工品船舶提供洗艙服務。“船隻進站通過洗艙作業,解決了船舶在更換作業品種時存在的安全及質量問題。”中化南通石化儲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席曉勇介紹。

根據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長江干線水上洗艙站布局方案》,長江干線南通段共布設兩處水上洗艙站,設計年洗艙服務能力1200艘次。2019年11月底,南通在全省率先啟動水上洗艙站建設。今年克服疫情影響,及時組織復工復產,中化南通和陽鴻石化兩座洗艙站主體工程建設和設備安裝於5月初通過交工驗收。經過近兩個月的調試和運營准備,南通兩處長江干線水上洗艙站已全部對外“接單”,提前半年建成運營,不僅填補了長江干線南通段化學品船舶洗艙服務的“空白”,也為長江大保護增添了新的生態屏障。(彭軍君 徐永忠)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