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援藏瞄准“高原短板”精准發力 真情傾注扶貧路

2020年08月05日07:0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真情傾注扶貧路,同心共圓小康夢

在拉薩,“江蘇”是一個流行詞,它不僅意味著一大批江蘇出資援建的標志性工程,更是和每一位拉薩百姓密切相關的民生改變。

初為人母的央瑪不會忘記,7月初在達孜區人民醫院剖宮產時大出血,險些丟了性命,是來自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援藏醫生馬金春及時趕到,將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24歲的土旦塔杰不會忘記,多虧了江蘇援建的格桑塘現代農牧業產業示范園,自己再也不用外出打零工,在家門口就找到一份月薪4500元的穩定工作。

小康路上,江蘇始終與拉薩攜手同行。“十三五”以來,江蘇將援藏項目和各方資源向基層民生傾斜、向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讓越來越多的拉薩百姓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教育援藏,

讓藏族孩子眼中有光

每天清晨,次旦德吉都要開車橫跨大半個市區,送4歲女兒去20多公裡之外的拉薩市江蘇實驗幼兒園上學,“因為這裡是江蘇援建的。”

別致而又充滿童趣的建筑造型、寬敞明亮的教室、和藹可親的老師、先進齊全的教學設備……記者採訪發現,這所高原幼兒園渾身上下充滿了濃濃的“江蘇味”。

援建幼兒園,江蘇不僅投資近3000萬元,更把具有江蘇水准的優質學前教育理念“移植”到了這裡。學校組建之初,省教育廳專門從南京、泰州各選派1名幼兒園園長赴拉薩,分別擔任拉薩市江蘇實驗幼兒園園長、副園長,完成幼兒園管理團隊的組建任務。2018年,首批選聘的20名新教師赴江蘇,在多所知名幼兒園開展近一年的專業培訓,將江蘇最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帶回拉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變藏區面貌根本靠教育”。“十三五”以來,經過持續建設和先后4批277人次援藏教師的接續努力,我省教育援藏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體系、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完整類型的全覆蓋,為更多高原孩子揚起希望的風帆。

援藏苦不苦?那是真苦:必須克服生理上的高原反應,還要嘗盡與親人遠隔數千公裡的相思。但與江蘇援藏教師們攀談,相較於援藏的“苦”,記者聽到更多的是真情與責任。

從來時白胖白胖,到現在黑瘦黑瘦,泰州市洋思中學生物老師王小娟的變化讓身邊的親朋直呼認不出。“剛來整晚整晚睡不好,上課在5樓,每次爬兩層就要停下來喘口氣,上完一天的課回到宿舍就不想動彈,晚飯也省了……”援藏不到1年,她整整瘦了30多斤。付出汗水的同時,她也在收獲著成效——她所帶班級的生物成績突飛猛進,從年級末位一躍升至首位,而在她這個“江蘇師傅”的指導下,本地老師蔣彪的教學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

醫療援藏,

讓百姓求醫天涯變咫尺

7月11日12點半,曲水縣人民醫院,江蘇援藏醫療專家周紅兵正在為南木鄉54歲的尼珍做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他的“徒弟”、藏族醫生普布次仁在一旁擔任助手。

在西藏,醫生極受人們尊重,而曲水縣醫院因為來了多名江蘇醫生,變成了當地乃至周邊幾個縣人們心目中的“大醫院”。建檔立卡戶尼珍就是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之一。幾天前,她突然感到肚子疼痛、惡心嘔吐,考慮到拉薩的“大醫院”離家近40公裡,花費又高,她選擇在家忍耐,直到3天后家裡人聽說江蘇醫生正在援助曲水縣人民醫院,才把她送了過來。

由於西藏自然環境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像尼珍這樣的膽囊結石病人非常多見。這項在江蘇早已成熟的“小手術”,對於本地醫生來說還很陌生。從醫6年的普布次仁說,遇到類似情況,過去往往會進行開腹手術,刀口長達8∼10厘米,患者至少要在醫院住7∼10天,而微創手術隻需在患者腹部打3個小孔,每個小孔直徑1厘米,術后6小時后患者就可以下床走路。

填補當地醫療技術空白,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指導完成西藏首例單採血小板,刷新了該項技術的最高海拔記錄﹔成功完成首例硬膜下血腫鑽孔引流術、實現拉薩縣級醫院腦外科手術零的突破﹔牽頭開發的“智慧醫療”系統,目前正在全自治區推廣……

我省把醫療衛生事業作為援藏扶貧的重要內容,從醫院管理、醫療技術、人才保障等方面給予幫扶,努力防止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江蘇的幫扶下,目前受援四縣區人民醫院中,1家創成“二甲醫院”,3家創成“二乙醫院”。

就業援藏,

讓高原兒女逐夢飛翔

旦增洛色,家住墨竹工卡縣扎雪鄉格老窩村,去年畢業后回鄉擔任聘任制會計,籌備參加公務員考試。“當時,家裡人對我的希望就是,一直考!一年考不上考兩年,兩年不行考三年,直到達到畢業年限,失去考試資格。”

南京援藏工作組創辦的“格桑花開·墨竹工卡大學生就業創業特訓營”,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經過集中特訓,目前旦增洛色在南京明發國際酒店擔任前台客服,負責辦理入住、退房等事宜。“我不會再去考公務員了,后面想結合自己的工作所學和市場調研,做一些新的嘗試和突破。”

旦增洛色的改變,是江蘇就業援藏的一個縮影。江蘇省對口支援拉薩市前方指揮部總指揮、拉薩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沈海斌說,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源,也是新時代援藏工作的重要發力點之一。

舉辦“格桑花開·墨竹工卡大學生就業創業特訓營”,正是我省創新援藏工作方式、探索“融合式”援藏路徑開展的一次新嘗試。

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南京第九批援助墨竹工卡縣工作組組長施勇君調研發現,大學生畢業就業難,不是難在崗位奇缺,而是難在就業觀念的轉變和就業能力的提升。“長期以來,受語言文化、教育背景、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墨竹青年大學生自主就業創業者少,到外地就業創業者更少。”特訓營要做的,正是要用“有形的手”鏈接搭橋,打通就業服務的“最后一公裡”。

據了解,特訓營實施“1+3+N”模式,通過1個月特訓、3個月見習、掌握N種技能,實現人的高質量發展N種可能性。今年3月,首批32名學員已全部實現高質量就業。

“都說飛行員是金子堆出來的,每個飛行員上百萬元的培訓費全部由政府和企業承擔,徹底改變了我和家庭的命運。”得益於江蘇省政府的援藏項目——雪鷹航空飛行員培訓計劃,當雄縣寧中鄉的藏族姑娘堅熱益西成為一名直升機飛行員,每月工資過萬元,不僅幫助家庭擺脫了貧困,也圓了兒時以來的“飛行夢”。

目前,雪鷹航空已培養全國首批藏族民用直升機飛行員17名,另有8名藏族機務維修人員。

決勝全面小康,最關鍵的一仗在脫貧攻堅。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江蘇援藏仍將不斷前行,用一個個辦到心坎上的民生項目,換來一張張滿懷幸福的笑臉。 本報記者 顧 敏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