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江蘇的中軸”怎麼建?省委全會給出了新定位

2020年08月06日07:31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觀潮|“美麗江蘇的中軸”怎麼建?省委全會給出了新定位

運河活水,延綿流淌,千年不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江蘇是大運河的發祥地,也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1797公裡的大運河,江蘇段全長690公裡,佔了三分之一,江蘇有8個設區市、近一半的人口沿運河而居。一直以來,江蘇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關注和重視,都非同一般。講好運河故事,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打造成中國大運河最繁華、最精彩、最美麗的“江蘇名片”,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親自部署抓落實,先后十余次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專題調研。

最近召開的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美麗江蘇建設”的新目標。會上,婁勤儉提出,沿大運河地區,流淌著千年的文化,運河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的航運水利功能,要系統推進歷史文脈傳承、生態環境修復、岸線景觀塑造、綠色經濟發展,一體建設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態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蘇的美麗中軸。

“美麗江蘇的中軸”怎麼建?觀潮君帶您一起看看,江蘇運河兩岸城市如何以項目化思維來推進任務創新落實,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質量的鮮明標志和閃亮名片。

1

大運河是流淌千年的一脈活水。說起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觀潮君不得不提到兩座江蘇的城市——揚州和淮安。

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中具有特殊地位。她是中國大運河的原點城市、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牽頭城市、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的交匯點城市。

在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揚州段遺產區共有6條河段、10個遺產點,分別佔保護河段、遺產點的1/5和1/6。近年來,揚州累計舉辦13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落戶揚州,首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成功舉辦,首屆運河文化嘉年華獲得市民游客熱烈歡迎,揚州有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示范城市的先決條件。

淮安則是一座在歷史上因運河而興的城市。“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間水”,從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挖大運河最早河段——邗溝之時起,淮安的發展就一直與大運河息息相關。隋煬帝開鑿通濟渠,溝通江淮水路后,位於運河中軸處的淮安得以迅速興盛。

在運河時代,淮安作為南北交通要沖和經濟交流中心,向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明清鼎盛時期,更是“天下九督,淮居其二”,成為全國的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糧轉輸中心和淮鹽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獨特的歷史傳承和南北居中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淮安以“和合”為核心的運河文化,以及河工文化、淮揚菜文化、戲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

揚州、淮安兩地作為大運河沿岸重要城市,在大運河文化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實效的工作。揚州今年全力加快大運河博物館主體工程建設,確保10月底如期交付南京博物院布展,明年7月1日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淮安今年計劃投入150億元、實施重點項目41個,全力做好十番鑼鼓、洪澤湖漁鼓、淮陰運河船工號子等非遺項目保護,統籌推進板閘遺址公園、泗州城遺址公園、清口樞紐等遺產保護工程。

2

文化是寶貴的財富,這種財富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人們,成為生活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發揚一種歷史傳承的文化,又往往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平台,讓古老的靈魂擁有軀體,並再次煥發新生。

揚州在平台建設上很有一套。觀潮君注意到,揚州率先編制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拿出了“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揚州圍繞“一條主軸、一個核心功能板塊、六大文化片區、多個特色節點”,初步梳排了10大類、100個、總投資約1130億元的大運河揚州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包括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籌)、瓜洲古鎮核心區(大觀樓)建設、國家玉文化創意園、邵伯運河風情小鎮、儀征南門大碼頭古街、寶應縣大運河文化傳承展示中心、高郵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等。

這些圍繞大運河的文化場館,都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觀潮君帶著強烈的好奇進行了一番審視。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無疑是其中的重頭戲。炎炎夏日不減建設者的奮斗熱情,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位於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內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目前已經建成鋼結構主體。建筑的整體基調為唐代建筑風格,整體館型採用巨型船隻造型,同時融入風帆元素,在運河邊就像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隻。大運塔以唐塔的風格設計,將重現唐風古韻。大運塔距離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公裡,距離高旻寺的天中塔大概4公裡。未來,文峰塔、大運塔、天中塔,將在運河邊連成一條線,形成“三塔映三灣”的景觀。

怎麼樣,是不是光看文字就有一種大唐盛世扑面而來的恢弘感?看完了大氣派,不妨再來瞅瞅小風情。運河古鎮是最能體現大運河文化遺產內涵和價值的一種載體,古往今來,運河古鎮在促進社會發展和交流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邵伯,位於長江、淮河、運河三水交匯之處,是大運河揚州段世界遺產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東晉謝安在此筑埭治水,迄今已1600多年。這裡曾是運河邊舟船雲集的重要碼頭,留有邵伯船閘、古碼頭、古運堤、自流灌溉渠等杰出的運河水工以及謝太傅祠、董恂讀書處、斗野亭、巡檢司、甘棠樹、鹽商大樓等豐富的運河遺存。

漫步於邵伯古街、古巷、古碼頭等遺址,大運河波光粼粼的生態“綠走廊”盡收眼底,當地百姓的生活經營與“水”完美融合。可以說,這座古鎮完好地保存了從古到今不同歷史時期的大運河河道和歷代人民在此留下的大量水工遺存,充分彰顯古代水工智慧。

而建設中的大運河非遺文化園也同樣值得期待。這裡將成為集文化體驗、文化演藝、非遺傳承、休閑度假、創業創新於一體的綜合非遺文化產業園區。“一館一園”將共同成為揚州大運河文化的新標志。

事實上,去年以來,江蘇就實施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數字雲平台、中國漕運城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同時,依托大運河“黃金水道”和人文生態優勢,創新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平台等重大標志性項目,打響“千年運河”的國際文化旅游品牌。

3

文化的載體不僅是平台、場館、園區和小鎮,還有各種浸潤人心的文藝作品。一部好作品對文化的傳播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各地在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時,對文藝作品的投入和關注也相當大。

觀潮君特別注意到,淮安除了統籌推進“五園三帶十點”主題展示區建設外,在大運河主題文藝作品的扶持上也是不遺余力。

這些作品中不乏大手筆、大制作。比如《水潤淮安》紀錄片、《千年漕運》專題片在央視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反響。“清晨的淮安漸漸從睡夢中醒來”,伴隨著聲音渾厚的解說詞,一幅水城共融、穿越千年的壯美畫卷徐徐展現在觀眾面前,讓大運河文化成為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記憶。

而一系列與運河息息相關的歌曲、舞蹈作品,更是在民間很有熱度。比如榮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最佳人氣作品獎的群舞作品《悠悠運河情》就很有代表性。

《悠悠運河情》通過一位老纖夫的回憶,引出運河沿線人民日常生活中雖負重前行卻不屈不撓、團結並進的精神狀態以及美好的愛情生活。音樂選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號子”為元素,有表現船工抗包、裝船、拉纖、起帆行船等勞作場面的雄渾激昂,亦有展現運河女人柔美細膩的溫婉流長。作品表現形式包含男子群舞、女子群舞、雙人舞、男女群舞等多種表現形式,展現出運河人民勇於拼搏、勤勞朴實的思想以及在辛苦勞動之余的美好生活。

觀潮君注意到,運河號子這個從勞動中誕生的音樂形式,在今天雖然已經失去了創作的土壤,但每當表演者在文藝作品中唱起來,仍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號”者,“大呼也”,號召、召喚眾人共事一致,這種呼喊、呼喚之聲與人民的勞動生活緊相伴隨,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來看看淮安另一組文藝作品,《運河船工號子》。“嘿咗嗬,嘿咗嘿——繩上肩,船起航,號子喊起壯膽量,哪個不為日子忙,哪管前頭萬重浪。急轉彎,逆風上,雙腳踏實不踉蹌,日頭走了有月亮,步子邁開有希望。”那聲音高低錯落,有板有眼,在陽光下,在白雲間,和著河畔的來風,和著纖夫們的腳步彈奏著勇於拼搏的旋律,勁舞著眾志成城的音符。音樂採用了運河船工慣有的號子和蘇北民間音調而成,採用了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比較真實的表現出了運河船工的勞動和生活,充滿了運河船工的朴實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運河的靈魂是古朴的,但它對人們的饋贈卻代代傳承直至今日。這種穿越古今的渾厚與恩賜,應該就是大運河文化的魅力所在。無論是場館建設還是文藝創作,抓住了這個靈魂,也就抓住了保護與傳承大運河文化的核心。(袁媛 孫敏)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