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沛縣李集村:破解村級集體經濟“密碼”

2020年08月06日15:59  來源:《沛縣日報》沛縣廣播電視傳媒中心
 
原標題:李集村:破解村級集體經濟“密碼”

走進沛城街道李集村,清新和諧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房屋鱗次櫛比,道路寬廣整潔,農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一切離不開村集體的不斷投入。

“隻有集體經濟壯大了,村‘兩委’說話底氣才足,辦事腰杆子才硬,才能幫群眾把好事辦到實處。”李集村黨支部書記李兆洪說。

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如何不斷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李集村找到了破解“密碼”。

如今,李集村每年村集體經濟固定收入25萬余元,該村“兩委”充分利用這筆錢,整治環境美化家園、搭台唱戲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幫貧解困讓百姓生活得有滋有味。

空殼村找到致富門,實現破殼

曾經的李集村是個空殼村。1999年,李集村集體背負80萬元債務。當時村裡也沒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地點,更別提為民辦實事了,村裡集體辦事大多需要集資,造成矛盾糾紛不斷。

2001年村“兩委”換屆,新的班子組建后,開始了探索創新之旅。在新班子召開的第一屆村民大會上,大家熱烈討論。沒有產業基礎,當時交通落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等是李集村的劣勢,而優勢也十分突出,緊鄰微山湖,微山湖和京杭大運河距該村東側不到2公裡的路程﹔離城較近,距城區4公裡。微山湖不僅水資源豐富,一些待開發的河灘地,常年腐爛的蘆葦和雜草成了充足養分,土地十分肥沃。這裡種植出的糧食不僅產量高,而且是生態食品,還可以直接運送到城區。

經過深刻剖析了自己的比較優勢后,村“兩委”最后做出決定:開發湖田。

過去常年受淹,為降低風險,該村將湖田地四周圍上大壩,整地除草,經過努力,李集村新增湖田地近2000畝,讓全村的土地面積翻了近一番。這些新增的土地或流轉給大戶,或分給村民,不僅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讓許多種植大戶受益。

“我參與了這片湖田地的開發,第一年流轉租金50元每畝,租金不高,但收益很不錯。”第一批流轉新開發湖田的李新民回憶說。

李集村因地制宜,變窪地為聚寶盆,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過3年的努力,這些土地流轉的價格越來越高,一年能為該村村集體帶來6萬元的收入。至此,李集村實現了破殼。

把雞蛋放多個籃子,完成躍升

有了這筆錢的李集村“兩委”更有了發展的底氣,除了一部分用於還賬外,其余的錢全部用來發展。

李集村的主干道上是一個馬路集市,有幾十年的歷史,輻射周邊3個鎮的10余個村,在集市的中段有個老電影院,年久失修,已經坍塌。為進一步拓展集體經濟收入來源,2005年,經過村民大會商議后,村“兩委”決定在老電影院原址建商用房,由集體出資建設,產權集體所有,房屋租給商戶,租金為每年5萬元,這筆收益不僅可觀,而且十分穩定。

無獨有偶。2007年,村裡的老窯廠部分土地已經復墾,還留下了一個大窯坑。村“兩委”變窯坑為資源,發動村裡的能人創業,發展水產養殖。由集體出資,將窯坑簡單平整后流轉給這些水產養殖戶,集體經濟又有了5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此外,該村抓住縣裡對京杭大運河進行拓寬的機會,利用挖出的土方復墾土地30畝,全部種植了經濟林,既為大堤綠化,保護了環境,又改善了生產條件,拓展了增收空間。

“帶領一個村發展就好比過日子,得想方設法多渠道去尋找致富門路,將雞蛋放到多個籃子,不僅降低了風險,還提高了收益。”李兆洪說。

經過幾年的努力,李集村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能保持集體每年有一筆不菲的收入。后來,該村又積極探索運用土地流轉、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等形式,開辟發展集體經濟新領域,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從蛋生雞到雞生蛋,活水長流

有了收入后,該村開始完善湖田地的農業設施,大建水利,修橋鋪路,目的是服務土地流轉大戶,讓他們有更好的收益,從而提高湖田的流轉價格,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該村先后投入了20多萬元修建了生產渠6000米、生產路12000米,其中水泥路5500米、砂石路6500米,方便農戶。同時,引導種植大戶發展現代農業,叫響微山湖品牌,農產品品質和產量不斷提升。湖田的小麥和水稻產量翻了兩翻,目前小麥每畝超1000斤,水稻超1500斤。租金也由50元到300元,到現在的700元每畝,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原來的6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3萬元。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有了收入后,該村開始完善自己的工業硬件設施,多方招引項目。2014年,鴻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李集村廠房和豐富的農業資源,決定在該村投資建設秸稈收儲加工項目,這是環保項目,符合該村的發展實際,僅廠房租金收入就有4萬余元。

該村深知隻有企業發展好了,才能為村集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財源,該村加強對企業服務,幫助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水漲船高。

發展中,該村充分整合資源、盤活土地、鼓勵創業,還招引鑄造廠3家、鑄件加工廠1家、電子材料廠1家,近100名村民實現就地就業。

“蛋生雞、雞生蛋,無窮盡,隻有讓錢生錢,村集體經濟收入才能源源不斷。”李兆洪說。

三大法寶破解“密碼”,黨建領航邁向康庄

“百姓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班長”。選准“領頭雁”是李集村發生巨變的法寶之一。

李兆洪是個要強的人,有一種“不干則已、要干就要干出個樣子”的脾氣。說起當村支書的酸甜苦辣,李兆洪既有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也有那種什麼都不在話下的不滿足、不服氣。說起自豪感,是因為李兆洪有非常強的正義感,具備常人很難做到的處理復雜棘手問題的本事,特別是聊起他所經歷的那些難事。說起不滿足,是因為李兆洪身上有種比學趕超的精神,有股不辦成事誓不罷休的“倔勁”。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甩開膀子不如做出樣子。當村干部后,他信奉的是,“老百姓選你當干部,就是要你為群眾干事的,群眾的眼睛是杆秤,隻要你不干事、不公平,老百姓是不答應的。”

二十年如一日。李兆洪架起了支部與群眾之間的心靈橋梁,構建形成了黨群干群緊密和諧的關系,邁上了團結互信、和諧互動奔小康的發展軌道。

黨員干部率先垂范是增收致富的保障。“我要求村‘兩委’成員堅持做給群眾看、帶著村民干,做到村干部人人有企業、個個有項目。”李兆洪說,目前李集村“兩委”成員“雙強”帶頭人比例達到100%,有勞動能力的黨員“雙強”比例達90%以上。

作為村支書,李兆洪一方面帶領村民搞建筑、跑運輸共同致富,另一方面支持、帶領大家發展現代農業。同時,帶頭創辦了家庭農場,依托湖田發展鄉村旅游。

魏天義等黨員干部成立了3家家庭農場,流轉土地1480畝,通過農場用先進農業知識、經驗、技術為廣大村民做示范。農場除了為本村村民提供育秧、栽插、托管服務,還服務於楊屯、龍固及微山縣高樓鄉等周邊地區,既提高了產值、增加了收入,又實現了農戶與農場主互利雙贏。

該村始終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錢,凡村內重大事項均由村民參與決策,凡村內具體事務均接受村民監督,從開始的民主理財小組,到后來成立黨群議事會,逐步形成了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黨群議事會為議事主體、村民委員會為執行主體、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監督主體的“一核三體”運行機制,切實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

村民隻要有意見隨時隨地都可以提,每個人都可以直接找村干部提。為了引導村民敢於建言獻策,李集對好的建議還給予獎勵。這一做法有效暢通了群眾與干部溝通、參與村級事務的渠道,真正架起了黨組織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實現了無障礙溝通。

該村所有經費開支都嚴格按照規范流程操作,使用結果公開。村內所有事務通過每月村務公開,做到讓村民明白、讓干部清白。十余年來,李集村沒有因村級事務特別是財務問題出現過一件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蔡承鬆)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